古滕善国,钟灵毓秀,碧水长流。滕州,因荆泉腾涌而得名,因尚善兼爱而闻名。这座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城市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缘水而美。可以说,水既是滕州的根脉所在,也赋予了它灵动的特质。为让水更清,城更美,人更幸福,滕州正勾勒出一幅人水相亲相融、和谐相处的美丽画卷。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创建节水型城市,改善水环境,已成为滕州人共同的心愿。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方针,以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为契机,立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全过程,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和保护,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下了坚实基础。
健全运行机制
夯实创建基础
创建节水型城市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滕州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6.3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六分之一,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显现。
为解决这一矛盾,市委、市政府把创建节水型城市作为民生工程来抓,从健全机构制度入手,成立了全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召开启动会、培训会、推进会,研究部署创建工作,建立了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节水统计、阶梯水价等制度,出台了节约用水、二次供水、再生水利用、水平衡测试、排水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科学编制了《水资源综合规划》《节水专项规划》《排水专项规划》等,为城市节水提供了政策依据,描绘了城市节水蓝图。
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广大市民的参与。市城乡水务局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通过网站、电视、微信、楼体灯光字幕等形式,广泛宣传节水知识,开展节水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校园、进小区宣传活动,建设节水主题公园,在全社会营造了节水惜水爱水护水的浓厚氛围。
严格约束管理
规范取水秩序
拧紧城市“水龙头”,除了健全运行机制,关键还要加强管理,落实节约用水制度。
我市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三条红线”控制,着力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2.83亿立方米,万元GDP取水量年降低率超5%。
我市加大计划用水和定额管理,实行“年计划、季考核、月调度”模式,积极推行水价改革,健全完善用水收费管理机制,严格落实超计划累计加价制度,执行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持续推进水资源费改税,加快工业水价改革,统筹各类水源供水。加强自备水管理,依法封停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281眼,规范了取水许可秩序,洗车、洗浴等特种行业用水计量收费率达到100%。落实节水“三同时”制度,将节水贯穿到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和使用全过程。
坚持综合施策
打造水美环境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妇幼保健院、新源热电、人和天地小区……在我市持续开展的节水型单位、企业和小区创建中,30余个单位、企业、小区荣获省级节水型单位、企业、小区称号,全市节水型单位和小区覆盖率分别达到40.18%和19.24%。
我市节水型单位、企业和小区的创建效果不凡。在此基础上,我市狠抓工业节水改造,加强用水企业远程监控管理,开展水平衡测试,积极引进节水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减少污水排放量,城市节水型企业覆盖率达到49.83%。近两年来,我市完成老旧管网改造17公里、“一户一表”改造4000余户,加强管网巡查检漏,实施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网漏失率持续降低。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保护,对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水质定期进行监测,确保了水质达标率100%。
我市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先后实施了荆河、郭河等130余千米河道生态系统治理工程,新建改造橡胶坝24座,拦蓄水量达1100万立方米,完成小清河黑臭水体整治,提升水环境质量,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景观带。
优化水源配置
实现高效利用
我市探索了基坑排水“共享蓝管”技术,按照“清水入河、污水入管”的原则,将多个建设项目基坑排出的2万余立方米地下水,经“共享蓝管”排入附近河道,改善了水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将基坑降水通过“水鹤”工程回用于市政园林,实现综合利用。今年3月省住建厅在全省推广滕州“共享蓝管”技术经验做法。
这只是我市优化水资源配置、实现高效节约利用的一个缩影。我市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地表后地下、先客水后当地”的原则,统筹配置、高效利用各类水资源,有效缓解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先后实施岩马水库、马河水库、南水北调等供水工程,特别是将南水北调沿线范围内17家工业企业用水,全部置换成南水北调水,保障了工业企业用水需求,年置换优质地下水1200万立方米,实现了地表水、地下水、客水、再生水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实施了惠民实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城乡安全饮水达到全覆盖。先后建成了城区3座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2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6%。完成了一污、二污中水回用提水泵站工程,可向墨子湖、城郭河日调再生水8万立方米。市政环卫、园林绿化取水,全部置换成北郊排水站及5处“水鹤”取水点的再生水,年节约优质地下水60余万立方米。积极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推广再生水在工农业、生态景观方面的应用,促进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