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重心和难点均在基层。近年来,级索镇立足人流物流量大、人员构成复杂的实际情况,创新推出以“突出党建引领这一核心,用好用活三种力量,建立三位一体机制、四项保障机制”为内容的“1334”模式,积极构建党建引领、网格化管理、多元合一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推动人心在网格凝聚、资源在网格整合、需求在网格发现、问题在网格解决,为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打牢基层基础。
突出党建引领这一核心,把党组织设在网格上。该镇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始终维护党组织在自治、法治、德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推动社会治理政策集成、资源集聚、力量集合。建强战斗堡垒。坚持一切工作到支部的理念,采取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农民经纪人中选拔,以及从有头脑、有眼光的创业人员中回请的办法,让一大批优秀党员进入村或社区党支部班子,并逐步走上党支部书记岗位。目前,全镇“三好三强”型党支部书记达到60%,一类党支部班子达到65%。嵌入组织体系。采取“党建+网格”方式,划设一级网格10个、二级网格54个,各网格长均由党组织书记担任,并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元,划设三级网格256个,每个网格建立一个党小组,每个党小组确定1-3户党员中心户,全面推行党员街长制、党员楼长制,使网格成为延伸党建触角、开展党的工作的最基本单元。搭建工作平台。在50个二级网格建设党群服务中心,设置党员活动室、便民服务大厅等,为群众提供人性化、多元化、精细化服务,打造联系服务群众的“温馨之家”。
用好用活三种力量,把服务融入网格中。党员干部“入格”,对村和社区党员实行“直管”,对在职党员实行“双管”,对流动党员实行“共管”,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协管”,对复转军人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实行“接管”,对“两新”组织党员实行“兼管”,动员广大党员认领移风易俗监督岗、扶贫帮扶岗、矛盾纠纷调处岗等10类岗位,消除服务管理“真空”。疫情防控期间,设立党员先锋岗82个,成立党员先锋队21个,广大党员干部成为团结带领干群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双胜利”的“主心骨”。志愿者“入列”,以网格为基本单元,坚持以党建带群建,广泛动员入党积极分子、青年及妇女志愿者、返乡大学生、基干民兵、“五老”人员认领服务项目、联系困难群众、参加邻里纠纷调解、安全隐患排查、治安防控等事务,形成网格事务大家管大家办的格局。部门力量“下沉”,将组织、综治、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门人员力量和便民服务资源下沉到网格、延伸到党员群众家门口,建立“政府吹哨、部门报到、属地认领、办理反馈”机制,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
建立三位一体机制,把管理落在网格上。该镇以“格”为共治基础,以“网”为运行依托,以“信息”为工作支撑,全面构建网格化定位、多元化管理、全方位覆盖社会治理体系。以人管人,建立信息预警机制。通过普查将人、地、事、物、情、组织等要素全部纳入网格管理范围,制作网格区域管理图、网格员责任包保图,建立信息研判、预警、反馈等机制,网格员实时掌握群众生产生活动态,推动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化解。疫情防控期间,通过专群结合、网格齐发力,仅用1天时间就完成湖北离境人员摸排任务,对85名重点人员全部落实“6+1”帮包监测措施。以房管人,破解流动人员管理难题。落实网格主体责任,建立人来登记、人走销号制度,用好住房人口普查摸底信息和数据库,建立常态化上门入户摸排核查、多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实行落地查人、动态管理,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员失管、脱管、漏管的问题。以技管人,补齐社会治理短板。推进“雪亮”工程,累计投入670余万元,在主要交通路口安装视频监控探头1196个,同步搭建“互联网+网格”平台,全面推行电子便民、腾云出入APP,加强社情民意收集、政策宣传、互动交流,实现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全时通、全覆盖。
建立四项保障机制,把长效落到细微处。四项保障机制即组织保障、运行保障、制度保障、经费保障。该镇将网格化服务管理纳入社会治理,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书记抓、抓书记,严格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确保常抓不懈、常抓常新。依托综治中心和网格化管理体系,整合镇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雪亮工程指挥中心、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资源,建成镇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对网格反馈问题信息实行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建立网格员巡查走访、信息采集、处置办理、逐级上报、分流转化、考核评价及部门工作联席会议机制,用制度保证各个环节既相互制约和监督,又相互配合和支持。建立社会管理、网格服务、信息动态采集等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以及“一案一奖”激励机制,根据网格员提供信息线索的价值、化解矛盾纠纷的难易程度等,分别给予一定的以奖代补资金,调动群众参与社会治理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