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南沙河镇源丰家庭农场,“农场主”张新玲开心地说:“以前,想扩大一下规模却没有资金支持,而向银行申请贷款,必须要有抵押物,其他渠道的资金使用成本高、风险大。现在,自从有了鲁担惠农贷业务,不仅能够少跑很多路,而且政府提供担保,省去了很多麻烦,资金问题迎刃而解。”
张新玲所说的鲁担惠农贷业务,正是我市落实上级政策开展农村信贷担保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我市家庭农场、种植和养殖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小微农业企业等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种种困难,特别是大部分农业经营主体可供抵押的资产少、抗风险能力弱,想从金融机构贷款并不容易,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现代农业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的最大瓶颈。
为加快推进农业信贷担保工作,有效破解“三农”融资困境,打通支农工作“最后一公里”,我市针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围绕做强农业产业经济,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着力引导金融资本流向农业,扎实开展农业信贷担保工作,全力破解农业发展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为金融资源流向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打下良好基础。
为促进农业信贷担保工作良好开局,在省农担公司的指导和直接参与下,我市先后出台《关于全面推进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意见》《关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参与农业信贷担保工作的意见》等6个文件,并在21个镇街成立财政金融协同支农领导小组,设立鲁担惠农贷工作站。市财政给予每个镇街5万元的开办费,为农担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此外,出台《滕州市农业信贷担保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市财政预算安排200万元,作为2019年“鲁担惠农贷”奖补资金,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镇街进行表彰奖励;对开展“鲁担惠农贷”贷款年度规模超过1000万元(含)的金融机构进行奖补,引导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做大做强。
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召开专题培训会议,印制“鲁担惠农贷”宣传册10000册、告知书和明白纸20000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摸底表》15000份,并初步完成建档立卡工作,21个镇街上报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1282户,全部将其录入信息系统。市农担办对各镇街申报经营主体资料梳理审核,对条件成熟的经营主体同步启动尽调放款工作。同时,联合市农业银行、市邮政储蓄银行、市农商银行等合作金融机构,对经营主体进行实地调查,对符合要求的,分期分批上报省公司审批。截至目前,通过“鲁担惠农贷”政策,经省农担公司审查批准,我市累计在保客户达到162户,在保余额5835万元。
值得关注的是,为规避风险,市财政安排3000万元建立风险基金,每年度根据风险基金使用情况及时补充,保持与政府风险责任相适应的资金数额。这种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补偿机制的建立,形成了“政银担”抱团应对风险的合力,有利于强化各方责任,调动各方防范信贷风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多方推进、共防风险的合作机制。此外,我市积极规范建档立卡工作,逐步实现“一户一档、实时更新、长期存续、多元利用”的目标,并精心组织项目推荐工作,督促镇街农担工作站认真甄别、筛选符合条件的适度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做好优质项目推荐,确保该项工作稳步向前推进,让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获得更及时、更全面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