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救灾救济、优抚安置、慈善捐助……民政工作包罗万象,民生热点牵动人心。近年来,我市民政系统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一个个事例、一组组数据、一幕幕图景,践行“为民”初心,解决了一批社会关注、群众期盼的民生问题,将民政工作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暖进群众的心里。
保民生,救助体系逐步完善
家住清河湾小区的邱燕自幼患小儿麻痹症,长大后病情逐年加重,生活不能自理。他的对象倪佰信长期患有肺病,也无劳动能力,日子过得很困难。但这一情况在2003年发生了改变,市民政局民政科的同志为他们办理了最低生活保障,成为了我市第一批享受低保人员。“城乡低保、大病救助、医疗保险等等,是党的好政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让我们这些困难群众感受到党和社会的关怀。”邱燕感慨道。
近几年,市民政局认真落实政策,严格依法行政,建立完善多元化社会救助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城乡低保10028户20205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8144.4万元,实现应保尽保。同时,建立低保标准自然增长机制,2018年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900元,城市达到460元/月。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得到国家民政部、省民政厅高度评价。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切实提高服务水平,目前全市农村五保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5070元,供养对象6908人,全年发放供养金3659.2万元。像邱燕这样的困难群众,享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解民需,不断夯实民生基础
“小伙子,来给我们照个相。”看到记者,72岁的于为政和几个正在花园里溜达的老人热情招手,摆姿势、按快门,院子里传来阵阵的笑声……从老人们灿烂的笑容可以看出,他们在北辛街道敬老院里生活得很开心。
而像北辛街道敬老院这样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到位的敬老院、养老服务中心,在全市已建成多家。老人们在这里和谐相处、安度晚年,成为我市努力做好民生工作的一个缩影。
老龄优待政策落实力度不断加大,优抚政策同样“给力”。今年58岁张成华1980年入伍,1982年在部队脑部受伤,因公致残,被评为六级伤残,于当年退伍。现在几乎每年都要住院治疗,有时一年要住两三次院。张成华说:“虽然身体不好,但民政局的同志经常打电话或上门拜访,了解我的家庭生活和身体情况,出现问题都能第一时间解决,真的是全心全意帮助我们。”
像张成华这种情况,我市还有近五千人。据了解,市财政将6级以上残疾军人全部纳入医保范围,为重点优抚对象全部代缴医疗保险费用,完善门诊补助、住院补助和大病救助等制度,支付医疗费、门诊补助费、参保费近935万元。
暖民心,情系民生服务社会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为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保障生活贫困居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权利,我市出台《滕州市社会救助办法》,将社会救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社会救助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参与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机制。为了公平、公正、有效实施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制度,规范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出台《滕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实施办法》,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社会救助的居民个人及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调查、核对活动。同时,研究制定关于做好生活救助、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社会救助工作和“ 一门受理、协同办理”等文件30多个,及时修订全市防灾减灾预案,各项救助资金均实行社会化发放,在全市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快增长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了救助工作救的快、救的准、救的实。
此外,社会临时救助、留守儿童保障、慈善慰问救助等各项民政工作扎实开展,进一步体现了民生温度,让民政服务对象拥有更多的获得感。
“民政工作牵动千家万户,只有始终对群众充满真感情,才能用心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好群众反映的问题,让群众得到更多实惠。”采访最后,市民政局副局长仲伟泰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