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学典教授主编的《滕州读本》一书鲜明地提出“滕学”这一文化学术概念,将丰厚的本土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深挖、集纳之后推向一个更高、更广的学术层面,架构起学术框架,赋予其研究方向,为我们更好地传承、弘扬滕州特色历史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连日来,我市广大文化学者、各行各业的文史爱好者在细读《滕州读本》后表示,在新时代,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兴起“滕学”研究热潮,恰逢其时,时不我待。
“滕学”的地域范围与建构
市广播影视总台总编、《善国文化》学术顾问李庆对“滕学”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王学典教授提出了“滕学”概念,并在其主编的《滕州读本》一书中贯穿、践行着这一编辑思想。“滕学”的生成、存在范围,应是历史上的古“滕县”,即是明、清、民国时期基本定型的旧滕县的地域范围,而不是后来区划缩小之后的今日滕州市的版图。
李庆认为,“滕学”是个文化概念,“滕学”学者未必在今滕地,但“滕学”的内涵则必须是古滕大地上所发生、存在、延续的所有物质的、精神的文明和内容。正如《滕州读本》封面、书脊所标识的“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也是如今滕州人民所耳熟能详的“口头语”。“滕学”应该是古滕地区完整的文化地理概念,而不能受如今行政区划的影响而割裂、肢解、缩小、分离,也唯有如此,才更能体现“滕学”的完整、丰富、古老、独特。
“滕学”在《滕州读本》中的体现,让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文化学者、高校教师张格很受鼓舞。他认为,《滕州读本》的四大板块,正建构了“滕学”或者说滕州文化的基本框架。四大板块由两条主脉贯穿:一是价值理性的实践,即以孟子、滕文公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唯一实践;一是工具理性的自觉,即以墨子、鲁班为代表的追求技术和实践过程并广泛渗透于滕州社会的思想文化。工具理性是价值理性的前提,而价值理性是工具理性的本质意义所在。对于工具理性的重视,深入到历史及当今的滕州文化中。滕州人不但讲理想讲情怀,也讲实践和路径。《滕州读本》提出:儒墨两家共同塑造了滕州,揭示了滕州文化或“滕学”的本源。
推动“滕学”研究从自发到自觉
对于《滕州读本》所带来的学术及现实价值,滕州一中历史教师、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韩云冲表示,《滕州读本》将推动“滕学”研究从自发到自觉。
韩云冲说,滕州本地有非常多文史爱好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滕州历史人文的研究与发掘,取得了相当的成绩。但是过去关于滕州文化的研究是“散兵游勇式”的,都是个人凭爱好,缺少系统的规划,因此缺少清晰的思路和脉络。《滕州读本》的出版发行,给滕州的本土文化研究明确了目标方向,尤其是“儒墨两家共同塑造了滕州”的论断,极大提升了滕州在古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必将掀起一股“滕学”研究的新高潮。
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滕州一中语文教师宋文修对《滕州读本》所带来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说,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讲清楚”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基、当代价值、国际视野和人类高度;《滕州读本》四大板块致力于把滕州在整个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史上的位置讲清楚,把滕州的独一无二之处讲清楚,把古今滕州最具标志性和符号意义的东西讲清楚。王学典教授明确提出:滕州人不仅贡献了墨家学说,也成就了儒家学说,尤为儒家学说两千年的主流化和制度化开辟了先路。这就是滕州在整个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位置。这个论断将大大增强滕州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
点亮滕州品牌文化发展的航灯
“《滕州读本》出版发行,标志着‘滕学’研究正式拉开序幕。”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滕州一中一级教师张政直言。他认为,“儒墨两家共同塑造了滕州”是王学典教授对滕州文化的核心论断。“滕学”不是滕国之学,也不是滕薛之学,而是泛滕地区的区域文化,并不局限于现在的滕州。把“尚善”“重义”归纳为滕州精神的特质,这是王教授另一大贡献。深入研究“滕学”,并以此赋予滕州全新的文化内涵,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势在必行。
西岗镇文化站原站长、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光超说,《滕州读本》出版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市民文化素养提供了很好的选择。一部《读本》荟萃一方文化。深厚、丰富的地域文化是滕州人自我认同、文化自信的基础,进一步孕育出兼爱包容、诚实守信的滕州精神,是滕州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滕州读本》必将点亮滕州文化发展的航灯。
滕州市善国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朱磊说,《滕州读本》中详细阐释的墨班精神是中华民族科技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独树一帜,弥足珍贵。它穿越古今,历久弥新,影响深远,在新时代的今天依旧熠熠闪光。认识墨班精神中自主创新给于我们的重要启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阅读《滕州读本》,汲取墨班精神养分,以德育人,弘道养正,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