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时,市水利和渔业局负责同志说:“市政府认真落实市人大建议,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现了从“吃上水”到“吃好水”的转变。”市人大代表宋正光感慨地说,以前看着农民喝的水感到“心塞”,现在看到农民喝得水感到“心悦”,我们人大代表真心点赞!
看着心里“堵得慌”
2015年7月,时任界河镇人大主席的宋正光,组织辖区内市级人大代表开展了对全镇农村饮水情况的视察,看到不少偏远的村庄没有自来水,去别的地方拉水吃。有的人到东杨庄村、后枣庄拉水到村里高价卖给农民,且不说那地方的水质如何,拉水的桶都是用铁皮焊制的,因水不够清洁,桶内有沉淀物,两天要刷一次,拉水人就光脚站到桶里刷,有的代表看后说:你这样多脏呀!拉水的人竟然说“我还要用水冲的。”而且农民把水买回家后,不舍得用,水一吃好几天,时间一长,水面上都漂浮着一些小虫子……代表们看后,感到心里堵得难受,于是在2016年初召开的市人代会上,宋正光等代表提交了解决北部山区农民吃水问题的建议。与时同时,龙阳、柴胡店、羊庄、东郭等偏远乡镇的人大代表也都提出了类似的建议。
务必让农民“吃好水”
这一系列建议引起了市人大常委会的高度重视,在转交市政府代表建议的同时,责成常委会副主任李广宪带领农业农村委等相关委室的同志开展了对全市农村饮水情况的调研,在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常委会又组织了对全市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的视察,形成了视察建议报市委并转市政府落实。市政府认真落实人大建议,在积极争取上级补助1.4亿元的同时,市财政专门列支8600余万元,市城乡供水中心也筹集1.6亿元投入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利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解决了龙阳、界河北部山区52个村6.2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让群众在2017年春节前吃上了安全卫生的管网水,改变了过去高价买水吃的状况。同时,为改善全市农村饮水状况,实施城市管网延伸及区域化集中供水。铺设供水主管道585公里,建成了覆盖747个村居81.36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初步实现了城乡联网供水,让农村居民与城区居民一样享受了同源、同网、同质、不同价的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实施单村供水提升改造。对地势较高的110个单村供水区全部安装消毒设备,解决了10.2万人的水质安全问题。实施水源水厂建设。已建成荆泉水源、羊庄水源、马河水库地表水3处主供水源及7座加压水厂,设计日供水能力20万立方米,供水保障率达到100%。确保全市农民不仅“吃上水”,而且“吃好水”。
更要让农民“好吃水”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农村工作室主任黄有平说,我们不仅要让农民“吃好水”,还要提高服务质量,让农民“好吃水”。常委会始终关注农村饮水安全,持续开展对该项工作的监督。为此,市政府建成了全省县级一流的水质检测站,具备106项指标检测能力,达到了国家水质检测B级标准。在全市设立水质监测站点80余处,坚持每天定点对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取样检测,每月定期向社会公布检测指标信息,水质合格率达到100%。不断优化提升供水服务质量和水平,建成了供水服务实时监测监控信息化平台,相继开通了银行、支付宝、微信缴费业务,实现了用户缴费“零跑腿”。同时成立了24小时应急抢修服务队,配备专业人员30名,开通了“111”便民服务热线,及时解决处理群众关注的供水热点难点问题,去年以来共受理来电来访4.6万件,均在第一时间处理办结,群众满意率达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