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前不久在北京落下帷幕。在本次参演的32台剧目中,滕州柳琴小戏《父女赶船》作为全国柳琴剧种的唯一入选剧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国内戏曲专家的高度评价,充分体现了中宣部、文化部以及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对滕州文艺事业发展的认可。
原中央军委委员李继耐上将、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等领导和专家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大剧院观看了山东小戏组合专场,欣赏了滕州柳琴小戏《父女赶船》的演出。李继耐上将、航天专家孙锦云教授夫妇祝贺家乡柳琴戏进京演出取得圆满成功,对全体演职人员付出的辛勤努力表示亲切慰问。
据悉,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是中宣部、文化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展示全国基层院团传承发展戏曲艺术、服务基层人民群众的良好精神风貌,推动戏曲事业繁荣发展,为党的十九大召开营造良好氛围而举办的一次基层文艺院团会演活动。
作为此次进京参加会演的山东地方戏曲之一的滕州柳琴小戏《父女赶船》,以其设计独特的舞台形式、充满地方风味的唱腔、沁人心扉的音乐旋律、载歌载舞的场景调度、妙趣横生的戏剧情节,吸引了观众的眼球,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李继耐上将在演出结束后,会见了这部小戏的主创人员。他说,柳琴戏《父女赶船》这次赴京会演,意义十分重大,影响非常广泛,演出能够取得圆满成功,这不仅是全体演职人员的光荣和骄傲,更是为滕州全市人民争了光。他还十分动情地说,能够在首都看到家乡戏,感到格外亲切。当前家乡的发展形势很好,希望家乡的明天更美好、经济更发达、文化更繁荣、人民更幸福。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对滕州柳琴《父女赶船》一剧的创作和表演给予很高评价,并到后台看望了剧组的演职人员,对滕州文艺事业的发展成绩特别是传统戏曲的传承发展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柳琴戏是滕州土生土长的传统戏曲剧种,也称“拉魂腔”,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市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是滕州文化大花园中一朵靓丽的花朵。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在市文广新局的组织指导下,市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市柳琴剧团先后创作编排了《墨子》《墨子与鲁班》《水乡恋歌》《竞选》《拾棉花》《父女赶船》等50余部精典戏曲剧目,曾多次赴省进京演出,受到中央和省部级领导的亲切接见。《墨子》在北京成功上演,荣获中国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小戏《竞选》荣获文化部“群星奖”金奖,小戏《拾棉花》入选文化部“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发展计划”2016年度戏曲专项扶持项目—“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小戏《父女赶船》入选“2016年山东省地方戏振兴工程”和“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