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渴望洁净的天空,人类渴望绿色的家园。”绿色,是生命的颜色;以绿色为底色的生态经济,能够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先后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党代会和人大、政协“两会”上提出,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坚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力实施以绿色城镇、绿色乡村、绿色交通干线和绿色青山‘四绿’工程”和“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发展目标。
当前,全市生态建设工作既处在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又处于负重前行的关键期;既是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窗口期、转折期,也是攻坚期。全市上下要以加快发展大讨论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经济转型发展。
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是有效促进生态经济转型的根本保障。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加大生态建设力度,持续优化工作推进机制,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促进生态经济转型打下了坚实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全市生态经济也面临诸多挑战。我们必须正视森林资源总量增加的难度越来越大、林业生态红线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林业产业的特色和规模发展的进程比较慢等现实问题,切实抓好森林城市建设、林业生态资源保护,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弘扬生态文化,增强群众生态文化观念。
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举,建立完善生态体系,是实现“在适应新常态中积极作为”的有效途径。我们要着眼于持续发展与现实需要,以更大力度推进生态经济发展,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大力治理生态环境,努力建设生态城乡;聚焦生态建设,着力在推进绿色发展上求突破,深入实施节能降耗、空气清洁、水质清澈、绿化提升、生态治理五大工程,让新一轮发展拥有更多绿色竞争力。今年是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深入实施的重要阶段,全市上下应继续坚持生态立市,创新方法、理顺机制,强化措施、严格执法,让蓝天常在、碧水长流、山河得以休养生息、人民群众更健康。
立足实际,做好结合文章,是确保生态经济转型成功的有效举措。生态经济转型,立足点在哪里?着力点选在何处?是一篇需要用心推敲的文章。立足滕州市情,应做到“三个结合”:与新型城镇化规划相结合。坚决守住规划“红线”和生态“绿线”,城市规划建设到哪里,绿化就要覆盖到哪里,力争城市规划面积1/3以上全部绿化;与发展农业经济相结合。把发展壮大林业经济作为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抓手,突出发展绿化苗木、林下种养、特色林果、生态旅游等,实现“政府要绿、群众得利”的目标;与弘扬生态文化相结合。借助濒临微山湖、山水相映、河湖相连的生态文化资源,加快推进秀美荆河等项目建设,着力构建富有滕州特色的森林文化体系,打造生态文化品牌。
加快生态崛起,建设宜居滕州,目标已定,时不我待。当前,我市提出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恰逢其时。我们一定要以此为契机,以绿色发展为主线,以机制创新为动力,按照“绿色发展、城乡一体,林水相依,生态和谐”的理念,努力推动生态经济转型升级,用生态文明绘就“宜居滕州”的美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