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镇、村干部的关心下,市扶贫办给俺提供了6400元的专项财政扶贫资金。俺用这些钱入股了润明种植合作社,合作社承诺每年给予15%的保底分红,加上平时在合作社种植大棚里打零工的收入,基本生活问题解决了。”8月27日,正在姜屯镇的就业扶贫点润明种植合作社采摘葡萄的贫困户张长玉,对我市的精准扶贫政策感激不已。
据了解,张长玉是姜屯镇满庄村人,一家三口均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去年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不足2800元,生活十分困难。自全市扶贫攻坚战打响后,市扶贫办采取“输血”与“造血”并重的帮扶措施,将财政提供给贫困户的专项扶贫资金作为股金,入股到市场前景好、经济实力强的农村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通过股份分红的方式得以脱贫。同时,各专业合作社还根据贫困户的脱贫意愿,把他们吸纳到合作社进行务工,达到了长期稳定脱贫的目标,有效防止了不扶返贫现象发生。
这是我市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支持、鼓励和推动贫困群众脱贫的一个缩影。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市扶贫办和各镇街、村居的干部职工通过进村入户,分析原因,对症下药,授之以渔,积极运用好开发式、救助式、解困式三种脱贫模式,帮助贫困户理清发展思路,制定符合实际的扶贫方案。今年,全市共确定了产业扶贫项目62个。其中,种植项目12个、养殖项目12个,转移就业项目15个,光伏项目12个。
既注重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意愿,做到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市直各单位科级以上干部与镇街的机关干部共同开展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3500余名市、镇(街)干部通过进村入户摸底调查,全面了解掌握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充分尊重贫困群众的脱贫意愿,采取“订餐”式帮扶模式,群众“点菜”,政府“下厨”。同时,各有关部门、单位还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优惠政策和行业扶贫方案,帮助贫困户明确了帮扶措施,确保真正取得帮扶成效。
对接贫困群体,满足脱贫需求,是实施精准扶贫战略的先决条件。随着扶贫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由“救助式”扶贫转化为“开放式”扶贫已成为精准扶贫的主流。在扶贫项目实施过程中,我市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重点在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上做文章,在探索创新贫困户分享产业发展红利的有效机制上下功夫,探索出了“农业企业+合作社+就业扶贫+资金入股扶贫+电商扶贫+金融扶贫”的综合扶贫模式,破解扶贫攻坚中的各种问题和难题。今年开始,滨湖镇盛世红荷藕业有限公司按照扶贫工作的要求,积极探索扶贫开发、精准扶贫的新途径,打造了集电商销售、招聘就业、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合作社带动为一体的立体化扶贫模式,开发了“爱心咸鸭蛋”电商网络销售平台,产生了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已带动贫困户30户、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