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骄阳似火。在这个火热的季节,滕州又迎来了一件更加火热的盛事——第十一届国际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暨第六届墨子文化节盛大启幕。
这是我市倾力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缩影,也是对传承墨子鲁班等传统文化精神的弘扬和延续。一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优势,极尽彰显丰富的文化资源,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墨子鲁班等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力促进了全市文化事业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快速发展。
挖掘和保护并举,积极开展学术研究
提起墨子和鲁班,大多数人都十分熟悉,墨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和社会活动家,被尊称为“科圣”。鲁班是我国古代有史书记载的最早的创造发明家,是建筑、民用等行业的奠基者,被后人尊称为“百工祖师”。
墨子“兼爱”、“尚贤”等思想和鲁班自主创新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精神、民主意识、群众观念,对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社会建设和节约型社会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为加强墨子鲁班文化的学术研究,我市相继成立了山东大学滕州市墨子研究中心、中国墨子学会、国际鲁班研究会、鲁班文化研究院等专业研究机构,并聘请了吴官正、费孝通、姜春云和任继愈、张岱年等领导和著名专家学者助力机构成长。借助诸多平台,我市积极整合各方优势资源,不断开展文化、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借助人民大学、山东大学、山东建筑大学等高校优势人才资源,不断密切与国内外墨学研究专家的联系,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协助专家、学者编辑出版学术著作,先后与山东建筑大学、中国孔子基金会等签订全面合作战略协议,与中华文化促进会、中国建筑业协会合作举办大型文化交流活动,不断推动墨子鲁班文化学术研究取得新成果。
我市不断加大墨学文化研究成果的整理和宣传力度,编辑出版了《墨子大全》、《墨子研究论丛》、《墨经训释》、《墨守训释》、《墨学研究》杂志等三百余部,约计6000万字的学术专著。其中,著名哲学史专家、国家图书馆名誉馆长任继愈先生及全国数十位墨学专家历尽十年艰辛,编辑而成的《墨子大全》(一百册)汇辑了古代墨学研究之全部学术成果,更是集中展现了墨子的重要思想和主要事迹,成为当今社会认识墨子、了解墨学的重要工具。
传承与普及并重,弘扬墨班文化精神
历史文化名人是一个地方特有的文化资源,蕴含着一个地方的文化软实力。传承和弘扬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既是对历史名人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培育地方文化品牌的现实需要。
一直以来,我市坚持传承与普及并重,大力弘扬和宣传墨子鲁班文化,倾力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我市相继举办墨子鲁班学术研讨会、国际墨子文化节、祭墨大典、墨子小孔成像国际摄影学术研讨会等节会活动,与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墨学和鲁班研究专家建立了联系,成为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交流墨学思想和鲁班精神的重要平台。
我市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鲁班奖”大赛活动、墨子鲁班文化宣传普及年活动,策划举办了墨子鲁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村居、进军营、进企业等活动,其中通过进村居活动,就免费向各镇街1226个村居文化书屋赠送了《墨子名言》、《班墨传奇》、《科圣墨子》、《鲁班的传说》等专业书籍和通俗读物等共计5万余册,有效促进了墨子鲁班文化的宣传普及。
为提升墨班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我市先后邀请了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山东电视台《新杏坛》首席主讲人纪连海先生、著名学者作家鲍鹏山教授、文化部原部长王蒙等知名专家学者进行《班墨传奇》、《趣说鲁班》、《新说墨子》、《理解与传承——王蒙谈中国传统文化》等专题栏目和讲座。多次组织文化部门、团体编演柳琴戏《墨子》、《墨子救宋》、《墨子与鲁班》等墨子鲁班宣传节目,不定期在全市进行文化惠民巡回展演,加深了广大市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研究与应用并进,积极推动协调发展
名人作为楷模,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义,尤其是历史名人,他们的奋斗足迹对不同年龄、职业和文化层次的人群能起到一定的教育和启发意义。
为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历史文化,我市大力兴建名人纪念馆,形成文化景观,促进文化的传播。先后动工兴建了墨子研究中心、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为全面深入持久地弘扬、传承、研发、宣传、教育和普及墨子鲁班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外,先后建设了墨砚馆、鲁班功德堂、鲁班公园,加大了对鲁班造磨处、鲁班堤、鲁班桥、鲁班工匠营等历史遗迹的保护力度,既为滕州增添了独特的人文景区,又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研究传播墨子鲁班文化的窗口和基地。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市以墨子的兼爱思想为积淀,提出了“兼爱包容、诚实守信、开放创新、敢为人先”的新时期滕州精神,成为广大干部群众一种行为规范、一种精神激励,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力量。全省县级率先推行了城乡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全覆盖,率先实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和工资发放“一卡通”,城乡低保、新农合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开展送戏下乡、社区文化节、文艺汇演等各类群众性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农家书屋在全省第一个实现村村全覆盖,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场所的软硬件条件达到全省县级一流水平。
我市秉承鲁班“自主创新、敢为人先”的传统美德,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打好稳增长调结构主动仗,凝心聚力、真抓实干,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培植壮大煤化工及精细化工、机械机床两大千亿产业集群,全力打造玻璃深加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家居装饰、汽车配套、不锈钢制品六个百亿产业板块,重点培育扶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五个新兴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