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游人如织,或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他们游湿地,观美景,看电影,沉浸在美不胜收的景色中。“这是我第2次来湿地,这里越来越有吸引力了,今后有机会我一定带更多朋友来这里游玩。”正在景区游玩的上海游客王茜茜如是说。
“一季度,我们景区旅游收入较去年同比增长50%以上,旅游人数同比增长70%。”微山湖湿地管委会负责人介绍,按照“一体两翼”战略部署,按照“三分建设、七分营销”模式,采取多种渠道,精准推介、精准营销、精准宣传,进一步开拓客源地市场,扩大了市场占有率,提升了景区知名度和美誉度。
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是我市旅游景点之一。如今,短途游、近郊游、乡村游受到越来越多的人青睐,这是我市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成效。今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行“三三战略”,大力实施“三三工程”,着力推动部门联合、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加快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动融入十大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建设,在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盈泰温泉度假村、刘村万亩梨园等景区,举办了各具特色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丰富了游客的旅游生活,推动全市旅游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不能简单地把旅游看成是观光吃饭,要通过创新经营,打造一种高端生态的新兴产业。”市旅服局局长贾福军说。我市按照“点”上做精品、“线”上抓融合、“面”上重提升的思路,推进旅游业由“散、乱、平”向“专、特、高”转型升级,将我市打造成周边地区上班族的周末出游首选地。
“点”上做精品。我市对刘村梨园和正德康城草莓采摘园等景点改造提升,打造养生旅游、体验旅游等品牌。为此,我市每年安排乡村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对省旅游强乡镇、省旅游特色村以及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等给予奖励。“线”上抓融合,我市推出“一日游”、“二日游”线路,将农家乐与景点捆绑经营,用景区和休闲活动为农家乐留客;将旅游产品与我市传统文化结合,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产品。“面”上重提升,我市在央视栏目投放了城市旅游形象宣传片,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叫响了“墨子鲁班故里·湿地红荷之都”品牌。一季度,我市18家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154万人次,实现旅游消费总额11.7亿元。
此外,我市结合旅游标准化建设,加快建设“通游道路”,将各文化旅游景点通过城乡公路、“村村通”工程与旅游区间道路结合起来,形成畅通快捷的旅游交通网络。积极发掘班墨文化、湿地文化等资源,开发具有地方代表性的鲁班锁等特色旅游产品,充实完善旅游产业链条。目前,发展特色旅游购物店29家、高档休闲娱乐场所180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