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我市始终把“民生”放在首要位置,把“让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盼望的事情做起”。五年来,民生成为首选项,写下了温暖的篇章。
“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让滕州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是我们的从政理念和最大追求”。在中国共产党滕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市委主要领导如是说。
“十二五”时期,我市始终把“民生”放在首要位置,把“让群众满意”作为最高标准,“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盼望的事情做起”。五年来,民生成为首选项,写下了温暖的篇章。
一
曾几时,我们向往着高楼林立,曾几时,我们为全城“工地”而自豪,但当我们的城市变大、变高的时候,却发现人与自然的空间变小了。出行难、停车难、休闲场所少、健身绿地少等问题突然而至。
2013年底,新华社、大众日报《滕州:房产开发让位“民生城建”,舍弃4亿税收为市民建广场》的报道,登上各地门户网站,引来不少“红眼”。当多数人还未从“多建高楼大厦”的理念中缓过神来时,“杏坛广场”的建设给人以启迪,也拉开了我市“民生城建”的序幕。
为了实现城市为生活服务,促进城市与农村、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市提出了实施“全域城镇化”、“精品城市”、“民生城建”等发展战略。
在中心城区,扩容与提质并重,外延扩张与内涵提升并举。“高铁新区建设”、“规划先行”、“东跨、西改、南延、北拓、中疏”、“4+5”、“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景观城市主义”……一项项新部署,像如椽巨笔,大开大合地构建着新的城市框架。
城市绿道、县域公交、林荫停车场、五大下地工程、老旧小区改造和亮化工程、公共自行车、弘道公园……一个个新项目,像精工细描,细致入微地完善着城市的服务功能。
五年来,我市累计实施城建项目600余个,城市框架区面积由“十一五”末的48平方公里发展到70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由45%提高到55%。累计投资28亿元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一五”时期的2倍。先后实施了100余条道路新建改建工程,实施了环形天桥等12座桥梁建设,疏通改造背街小巷77条,建成林荫停车场52处,新增停车位2000余个。启动了总投资51.1亿元的高铁新区起步区建设。投资9.85亿元实施了南线高温热水管网等下地工程。累计建设公园绿地、街头公园26处。实施道路、景观亮化80余项。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42座、公厕128处。面对房地产市场低迷、部分棚改区域开发商资金断裂等问题,千方百计加快回迁安置房建设,回迁上房率由2012年前的不足5%提高到80%。建设保障性住房3504套,基本实现保障性住房全覆盖。“五位一体”社区管理服务模式得到郭树清省长批示,市民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在城乡统筹方面,城乡道路、环卫、公交、供水、污水处理、燃气“六个一体化”如约而至,五年来,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504公里,比“十一五”末新增787公里。累计投资4.3亿元,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全覆盖,建立了“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开通滕州至山亭、至市中城际公交和12条城乡公交、6条镇村公交,公交线路总数增加到44条,镇街公交覆盖率达到81%。城乡一体化供水人口达到115万人,集中供水规模位居全省县级首位。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美丽乡村868个,被群众誉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的惠民工程。
二
“今后决定滕州子孙命运的,不仅是我们现在为后人留下了多少物质财富,更重要的是能否为后人留下足够的生态空间”。“生态是底线,更是竞争力。要坚持标本兼治、科学决策,一手抓综合整治,一手抓保护建设,切实守住生态红线”。
既要保住底线,又要成为竞争力,我市的生态文章既实又巧。2013年底,我市启动实施了“秀美荆河”建设,其创新做法和显著成效,吸引了中央省市媒体的广泛关注。2014年7月,省委机关报大众日报以《滕州:治河造出大尺度城市郊野公园》为题进行报道,随后又围绕秀美荆河便利出行、优化生态、惠民富民、活跃商贸等6个方面进行深度报道,一时间“秀美荆河”成为舆论的热点。
狠抓生态文明建设,我市一刻没有停止。“十二五”期间,我市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3%,超额完成17%的目标任务;二氧化硫提前两年、COD提前一年完成减排任务。围绕“治、用、保”工作思路,实施72个工业污水治理再提高工程;五年累计投资8.5亿元,建设城镇污水处理厂7处,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6万吨,位居全省县级首位;在全国率先建设了固体废弃物处置中心,创造了污泥无害化处置的滕州模式。实施截蓄导用、再生水回用工程,中水回用率达到68%。取缔水源地保护区内土小企业182家;建设了15个片区、1.5万亩的人工湿地,主要河流水质稳定保持在三类水质标准,为山东省实现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考核“七连冠”做出了贡献。淘汰关停瑞达焦化等高耗能企业28家,实施重点节能项目46个,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65家。实施12家企业49个项目的脱硫脱硝除尘再提高工程,全面取缔城区273台燃煤锅炉,每年减少用煤45万吨。综合治理建筑工地扬尘污染,实施裸露土地覆盖、绿化20万平方米。累计淘汰注销黄标车1.5万余辆。累计综合治理水土流失60平方公里,全部关闭露天开采矿山,治理破损山体300万平方米。大力绿化造林,实施了青龙山绿道等29项重点工程,累计造林24.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4%。我市被评为山东省首批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
三
2014年1月,我市在全省率先举办首期电视问政。市委主要领导在总结点评时,引用了“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幅楹联。对联浅显的语言,却生动地揭示了官民关系。
某上级媒体在报道电视问政新闻后,专门刊发了编后语:“年末岁首,屡见“成绩单”、“表扬稿”,而滕州市别开生面的“揭短”、“亮丑”可谓用心良苦。电视问政搭起了政府、媒体、百姓真诚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让干部作考生,群众当考官,推动干部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工作最高标准,是一次可喜可敬的尝试。”
“让干部作考生,群众当考官”,就是要督促各级各部门多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五年来,我市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坚持每年办好一批惠民实事,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8816元、14563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1.6倍、1.8倍。城镇新增就业、城乡转移劳动力累计分别达到9.2万人、15.8万人。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养老、医疗保障制度,覆盖面和待遇标准大幅提升。解决了16家企业的改制遗留问题,1万余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57处,改造农村中小学114处、城区中小学17处,教育累计投入81.2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2.2倍,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新建镇街卫生院门诊、病房楼11座、社区卫生服务站20处;市中心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分别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市妇幼保健院被评为全省首批“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等文化惠民工程,新建改造镇街综合文化中心18处,村居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体育设施日趋完善,承办国家级、省级赛事28项。群众真切地感受到生活年年都有新改善、一年更比一年好。
四
五年来,我们的生活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改变。而改变的背后,自有乾坤。
民生,是永恒的主题、最重的责任,容不得任何人懈怠。
民生,是遗憾的艺术、关系到你我,需要互相理解包容。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为民之路,我们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