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成果要让人民共享。“十二五”期间,我市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同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搞好“送文化下乡”、“欢乐进社区”、“一村一年一场戏”等公益文化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基层,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让发展的成果普惠千家万户。
发展的成果要让人民共享。
早在“十二五”开局的2011年,我市就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加大投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滕州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是我们的从政理念和最大追求。坚持把更多的财力向民生倾斜、向农村倾斜、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努力让发展的成果普惠千家万户。”
就在这一年,市政府还作出承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同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搞好“送文化下乡”、“欢乐进社区”、“一村一年一场戏”等公益文化活动,把健康向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基层,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从开局,到收官,每一年市政府都向全市人民公开承诺办好民生“十件实事”,“不避民生难题,直面民意关切。”
一条河的承载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惠及人民群众。
5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最大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围绕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路、水、电、医、学、气、房等问题,始终坚持在民生方面的投入增幅高于地方财政收入的增幅,始终坚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从群众最盼望的事情做起,真心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努力让全市人民生活得更美好。
发源于岩马水库、东西绵延42公里、最终流入微山湖的荆河,被称作滕州的“母亲河”。为了让这条古老的河流继续焕发靓丽的容颜,市委、市政府投入巨资,顺应人民呼声,相继实施了“秀美荆河”系列治理工程,关停、改造、治理十几家沿河工业污染源,投资2亿元对69家重点排污企业实施废水深度处理,20多家企业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全市建成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7万吨,城市污水处理达标后才排入荆河。同时,经生物降解处理,水质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荆河水才出境流入微山湖,汇入南水北调大通道。目前,我市建设了白龙湾、七星湖等5处、5380亩人工湿地,全长10公里、总面积7平方公里的城市郊野公园——上善公园也已基本建成。前不久,记者在上善公园采访时看到,清澈的河面上,几只白鹭在翻飞、嬉戏,形成一幅生动的生态画面。市环保局负责人介绍,白鹭对栖息地水质要求特别严苛,荆河水质改善了,它们又飞回来了。
上善公园坝内外有农地8000亩,如果全由政府绿化、管护,将是一笔不菲的投入。为此,我市引入农村产权改革机制,将农民土地全部流转,一部分栽植柳树、栾树等绿化树,大部分栽植桃树、核桃等果树。市果树中心副主任吴鸿昌向记者介绍说,荆河沿岸土质属于沙壤土,适合栽种桃树、核桃。经济林不光能起到绿化作用,春花、夏果更具观赏性,而且还能使农民致富。
据了解,4500亩被流转的土地,由22个工商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承包,撬动民间资本500多万元,土地按照市里的规划要求,统一栽种了桃树、核桃。其中,洪绪镇金庄村经营手机的民营企业家金伟投资200万元承包了500亩土地。农民将土地流转后,每年除了有固定的土地收益,而且摆脱了土地束缚,有的进城打工,有的到承包大户打工。东城头村村民张秀华,家里3亩地流转每年收入4000元,她在附近管护果园,每月收入1200元。一说到秀美荆河治理,张秀华不住嘴地夸赞:“水清了,树多了,景美了,俺们赚钱的路子也多了。”
市委书记董沂峰在谈到打造“上善公园”的动因时说:“荆河是滕州的母亲河,贯穿10个乡镇,流域120万人口,也是整个滕州经济带。荆河是上天对滕州的最好馈赠,尽管她曾蒙尘,但她是一块宝,而不是包袱。基于此认识,我们治理荆河不再局限于一水一树,而是将其打造成‘十里画廊,桃红柳绿,人水和谐’的城市郊野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去处。在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同时,也不断满足人们对休闲文化的需求,这同样也是民生。在上善公园里,人们能够拾起丢失的家园记忆,记得住乡愁,感觉得到生活之美。滕州打造‘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城市,需要建设更多像荆河城市郊野公园这样的民生工程。”
一座公园,装饰的不仅是一河的美景,还盛下了满满的民生。这样的民生理念,的确看得深远。
点点滴滴见真情
衣食住行,一直是民生的重头戏。
“十二五”期间,滕州重点建设城市管网延伸供水工程、金马山集中供水工程、界河水源集中供水工程、东郭-龙阳集中供水工程以及柴胡店集中供水工程,形成全市一区六片规模化集中供水格局,基本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为确保目标的实现,我市建立起了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工程建后管理和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落实运行管理制度和农村供水工程维修养护资金,加强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运行发挥效益。“十二五”期间,全市累计投资3.73亿元,解决73.35万人的饮水问题,全市规模化集中供水人口达到158万人。
“三农”问题历来是民生工作的重要方面。“十二五”期间,我市以全域城镇化为引领,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供水一体化、公交一体化,在镇村规划、道路建设、安全供水、农村危房改造、环境整治、镇街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等方面,明确目标,致力于镇容村貌的改善。
就业是民生之本。滕州人口基数大,加上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形势严峻,就业压力骤增。“十二五”期间,我市积极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以创业促就业、以培训促就业、以政策促就业,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富余劳动力、“双零家庭”等重点群体就业。围绕促进就业“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任务目标,牢固树立“民事不可缓”的工作理念,坚持“以就业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筑牢和谐基石
社会民生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的底线。
在财政收支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我市坚持保民生,加大投入,统筹推进,民生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效,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基础养老金月发放标准提高至75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连涨”,月均增加228元;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整合并轨,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医保最高报销额分别从20万元、30万元提高到35万元、40万元;在全省县级率先实行农民工参加职工社会保险和工资发放“一卡通”。
实施“老年人关怀工程”,发放高龄补贴1380万元,减免老年人新农合参保费用1226万元。新建经济适用房550套,改造农村危房560户。建设农副产品平价商店10家,物价惠民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实施了42处中小学校舍标准化建设工程,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5处,选派291名优秀教师到农村交流支教。枣庄科技职业学院被省政府批复为公办院校。统筹发展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等社会事业。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活动,送戏下乡1039场。我市顺利通过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和全国文化先进县复评,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回望“十二五”,成果丰硕,我们有足够的理由为之骄傲;展望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前景诱人——因为有了“十二五”的强力支撑,我们同样有足够的理由为之期待!
站在崭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共同憧憬、携手共创滕州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