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50亩苹果树经过高光效改造后,亩产可达4500公斤,亩均增产600公斤,销售价格也从一公斤两三块钱提高到了四五块钱,好的苹果还能卖到7块钱一公斤,一亩地就能增收2000多块钱。”日前,洪绪镇幸福坝村苹果“高光效”示范园负责人王慎安,在谈起“果业技改”带来的好处时,算了这么一笔账。
果业是我市的传统产业。据市果树服务中心数据显示,目前全市拥有老果园10万亩,但80%的生产园平均亩产不到2000公斤,部分果园亩产2500公斤,且果品质量不高,产业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基于此,市果树服务中心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坚持因地制宜、以点带面原则,主推苹果“高光效”、果园壁蜂授粉、苹果矮砧宽行密植集约化栽培等综合配套技术,加快推进“果业技改”步伐,提升果园产量。目前,全市果业种植面积达到25.8万亩,总产量达到36万吨,产值突破10亿元。
王慎安经营的这处苹果“高光效”示范园,正是我市实施“果业技改”结出的硕果。据他介绍,数年前,我市在这处苹果园率先推行“高光效”树型改造技术,他成为全市首个实践者。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果园已全部改造完毕,全园施用低毒无害农药、农家肥,实现了高效无害化生产,综合效益提高40%以上。该处果园成为全省果园改造样板园。
据市果树服务中心农艺师刘斌介绍,实施“果业技改”的关键是因地制宜开展技术服务。在这方面,市果树服务中心在开展拉网式技术服务的同时,加强集中培训,邀请省农业厅、青岛农业大学等上级专家来滕授课,提高果农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1200余名果农接受“充电”。经过近几年的推广,全市“果业技改”面积达到5万多亩,年产值近4亿元,果业科技覆盖率达90%以上,近万名果农尝到了技改甜头。
我市在实施“果业技改”过程中,示范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位于柴胡店镇的刘村万亩梨园内,我市规划建设了一处示范园,专门实施技术改造。“我们通过高接头改良品种技术及综合配套技术的运用,如今梨亩产达到2500公斤,亩均增效800元。”该示范园负责人刘守旗说。
现如今,我市已建成15处类似刘村示范园梨园这样的示范园,新增各类果品采摘园10处,果业家庭农场达到16家,新建100亩以上果品基地20家,3万亩老果园获得改造。
随着现代果业技术的推广,以“合作社+农户+市场”的果业种植模式得到繁荣发展,推动了果业的标准化生产。其中,羊庄镇玉玲珑樱桃合作社依托该模式,吸纳樱桃种植户400户,平均每户纯收入达到4万余元。目前,全市果业合作社达到了30家,越来越多的果农依托合作社抱团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