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安全邮箱登录 | 政务服务门户登录 | 
繁体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 关注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要闻动态 > 今日滕州

文化之光点亮群众幸福生活——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览胜

时间:2015-09-17 来源:滕州日报社

图书馆阅览室内座无虚席,城市文化广场上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农村文体广场成为百姓纳凉的集聚地……“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实用高效”成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签”。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功能,丰富文化供给内容和形式,创新公共文化管理机制,公共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提升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去年,我市顺利通过了“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验收和“全国文化先进县”的复评,并再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提档升级 文化设施更优

文化服务,设施先行。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我市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启动实施了“一个中心、三个层次、多点辐射”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格局建设。目前,“一个中心”即市文化艺术中心已完成选址。“三个层次”即市、镇街、村居(社区),市级层面除建设文化艺术中心外,已先后投资10亿多元,建成了墨子纪念馆等10余处综合性文化场馆;镇街层面对所有镇街综合文化中心进行了改造提升;村居(社区)层面,累计建成村居文化大院1196家,建成农家书屋1246家,实现了村(居)全覆盖。

在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中,我市制定实施了以奖代补政策,对完成新建、改造或提升任务的镇街综合文化中心,每个按20万元的标准给予奖补,村居文化大院每个按1万元的标准给予奖补。2013年以来,市财政共安排奖补资金600余万元,有效保证了文化设施工程的顺利实施。

互动融合 文化供给更近

今年7月初,在龙泉苑社区,一场由社区居民、社会文艺团体等共同参与的社区消夏晚会,让居民乐翻了天。把舞台搬进村居、社区,让群众成为主角,成为我市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方式的一个缩影。

针对不同人群和城乡区别,我市组织开展了青歌赛、社区文化节、少儿春晚、少儿钢琴大赛、广场舞蹈大赛等文化惠民活动,通过丰富公共文化供给的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文化供给的参与性和吸引力,有效破解了文化供给重活动轻互动的传统方式,实现了文化供给与群众参与的互动融合。今年以来,全市已举办大型文化活动42场次,送戏下乡620余场,送电影下乡9090场,基本实现了天天有戏看、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的文化供给频率。

创新突破 运行机制更活

2013年下半年,省委决定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工程,我市作为全省第一人口大县,却只有一个专业的柳琴剧团,让一个剧团完成1000多个行政村的演出,成为摆在面前的难题。

思路一转天地宽。我市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多种所有制、多种演出主体和多种演出方式的新思路,政府做“媒人”,引导庄户剧团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惠民。政府购买、市场运作、院团演出、农民受惠的组织形式,加之对庄户剧团选拔、评级、监督、考核等系统体系的保障,“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顺利推进,去年,我市完成送戏下乡演出1039场,受益群众100多万人次。新的理念和机制,迅速激活了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今年以来,我市由社会力量承办的大型文化活动达到42场。

友情链接:
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主办:滕州市大数据中心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632)5888998 邮箱:tzxxh638@zz.shandon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