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盛夏,素有“鲁南粮仓”之称的滕州市,到处涌动着改革热潮:一块块高产优质良田,一处处现代化涉农工厂,一个个新成立的专业合作组织……这些点与面组合成了一幅宏大、精美的画卷,向人们展示着全市“三农”发展取得的喜人成果。
面对“三农”发展新形势,今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建设“两区一试点”的战略机遇,整合农口资源,加快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结出了累累硕果。尤其是全省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工作座谈会在滕州召开,更是为全市农业农村改革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农业生产 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7月25日,西岗镇半阁村村民宋致帅看着长势喜人的玉米,喜上眉梢。“2012年,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参加了高产攻关田建设,几年下来,确实尝到了甜头。”宋致帅说。他承包的1700亩小麦创造了近40万元的纯收入,让他成了有名的种粮大户。
随着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稳步推进,像宋致帅这样的种植大户在我市并非个例。今年以来,我市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围绕西南部优质粮食产业带,建设40万亩粮食高产示范区,粮食生产再创历史新高;围绕北部精细蔬菜产业带,建设20万亩设施农业高效示范区,打造全国菜用马铃薯行业风向标;围绕东部畜牧林果产业带,建设10万亩农牧循环示范区,新开发标准化生态鱼塘6100亩。
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市相继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水利建设示范县、小流域治理等重点水利工程,以及千亿斤粮食、土地综合治理等项目,新增高标准农田7.1万亩。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80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7%。大力实施农业高科技项目,农业良种普及率达到100%,新技术、新品种覆盖率达到85%。
产业经济 体系完备亮点纷呈
家庭农场,是我市在探索农业产业发展中,创建的一种新型经营主体,龙阳镇冯墨生态家庭农场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农场主颜士美说:“我们农场主要种植蔬菜和水果,其中,60%的蔬菜采取订单农业的方式进行经营,今年的收益达到了7万元。”
壮大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是我市实施“两区一试点”建设的必然要求。今年以来,我市通过“集中流转、全程托管、社会化服务、股份合作”等形式,着力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新型生产
经营体系。今年,全市新发展农民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14家,规模经营耕地面积达到7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60%。
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建立,为全市农业产业向标准化层次迈进提供了保障。目前,全市标准化基地发展到47万亩。我市还按照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要求,大力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快土地流转,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此外,发挥产业特色优势,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观光农业、采摘经济等,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了一次产业与二、三产业的互动融合。
农村金融 改革经验全省推广
6月30日至7月1日,是在我市农业农村改革历程中,值得“标注”的日子。这两天,全省新型农村合作金融试点工作座谈会在滕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郭树清亲临滕州,与全省各地市的农业部门负责人一起交流试点经验、探讨下步方向,让我市的农村金融改革工作首次在全省“露脸”。
农村金融是农业农村经济的核心。今年以来,我市积极创新农村金融体系,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信用互助业务试点实施方案,选择龙阳镇祥龙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作为试点,设立信用互助业务部,大力开展资金互助试点业务。目前,这家合作社已有56名社员自愿出资200万元,发放信用互助资金8笔26万元。此外,选择级翔果蔬专业合作社作为试点,从“社员、社员出资、原借出业务、操作流程”等方面,规范资金信用互助行为,收到了良好效果。
农产品价格保险试点工作作为我市创新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收获了丰硕成果。在开展马铃薯目标价格保险试点方面,我市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合理确定2015年销售价格、保费标准、保险金额、保费补贴比例、保险期限及有关流程,化解了广大种植户的风险,积累了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