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一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形象,或变身劳务工人,成为“职业蓝领”;或涌入商业大潮,跻身服务行业,这一现象如今已在我市广大农村屡见不鲜。
6月8日,记者从市人社局获悉,今年以来,我市通过调整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帮助农民撂下土地,进城、进厂到二三产业中“淘金”,拓宽了增收渠道。据统计,截至5月底,全市共有1.4万余名农民实现转移就业,当起了“蓝领工人”。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各类农村合作组织的兴起,大批农民成为了“富余劳动力”。但受文化、技术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这批农民在就业道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民想要跳出田地实现转移就业,必须经过正规的培训,掌握专业技能后,腰杆才能硬起来。”市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帮助农民顺利就业,我市先后启动实施了“三个一批”“万人蓝领”“春风送暖”等工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采取“四单”培训方式,联合农业、科技等部门,开展以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实用技术培训,培育农民就业的“增长点”。
龙泉街道居民姜然便是受益者之一。在家务农的她通过人社部门的培训,拿到了高级育婴师资格证,随后便与安子新家政服务有限公司签订了聘用合同,现在每个月领取2000多元的工资。“上班挣工资很稳定,退休了还有退休金,这是俺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姜然激动地说。
为让更多农民像姜然一样享受到专项培训,我市进一步完善定点培训机构认定管理办法,经公开投标,认定了15家定点培训机构,落实就业培训资金110余万元。农民群众在定点机构接受培训,可以考取资格证书,享受便捷就业服务。目前,全市参加技能培训的农民达到7275人,培训后的就业率达到95%。
随着农民就业政策的深化实施,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现如今,这批创业人员已经成为带动农民就业的主力军。
2012年,在外务工人员姜润东瞄准了市里出台的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在本地创办了一家镜子深加工企业,当年便吸纳了50多名农民进厂务工。“我们公司的员工均来自周边农村,现在每名工人的月平均工资达到2000多元,而且还能享受一定的福利待遇,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蓝领工人’。”姜润东说。
据市人社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市返乡创业人员已达到1000余人,直接带动就业6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