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自2011年全省开展生态文明乡村创建活动以来,我市坚持把这项工作作为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建立完善推进机制,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加大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近日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市”。成绩来之不易。1月21日,市委书记董沂峰就此作出批示。他指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是推进城乡统筹、提升农民幸福指数的重要途径,是“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需要全市上下、各行各业的共同努力,希望把这项惠民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让广大农民共享滕州发展成果。从今天起,本报推出“推进生态文明,共建美丽家园”系列报道,从多个方面展示全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取得的显著成绩,让更多的读者了解这项工作对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的重要意义,继而主动参与其中,为加快建设幸福滕州贡献力量。
时下,行走在滕州的乡间,处处可见平坦整洁的道路、优美怡人的环境、热情好客的村民。焕然一新的村落,如诗画似“桃源”,令人印象深刻。
“这几年,村里变化大极了。大家伙儿的收入高了,环境也越来越好,住得越来越舒适了!”近日,南沙河镇上营村高茂安向记者说。他的这句话,道出了全市农民的心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的成果已经显现,真正实现了“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合民情、得民心、顺民意”的惠民目标。
为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再上新水平,结合建设幸福滕州的实际,近年来,我市开展了以“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乡村创建活动,通过精心组织、加大投入、扎实推进,取得了显著成绩。新年伊始,我市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先进市”称号,成为枣庄唯一获此殊荣的市(区)。
城乡一体抓环卫 镇村面貌大改观
2月25日的早晨,西岗镇北曹居的居民没有起床出门,保洁员蒋保荣早早来到居里,开始了一天的保洁工作。只见他穿行在路边整齐摆放着的垃圾筒间,熟练地往保洁车上分拣户产垃圾,而后运往不远处的悬挂式垃圾箱。居党支部书记王玉忠介绍说:“我们居现在有两名保洁员,每天都进行居内卫生保洁。得益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我们居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全村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城乡环卫一体化,是我市推进全域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重要举措之一。我市目前已累计投入4.3亿元,城乡建设垃圾中转站42座,“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正常运转,镇村环境面貌明显改观,先后培育环卫一体化典型镇5个,典型村10个,示范村202个、标准村900余个,有效改善了城乡环境面貌。此外,我市还在生态文明创建的标准上,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制定了更加切合滕州实际的考核评价标准,标准再提升,措施再细化,奖励再提高,互相借鉴,共同提升。
公交站点设到村 新型社区显活力
家住安居小区的徐永和今年已经80多岁了,老人的老家在龙阳,城区到龙山龙湖公交线路的开通,解决了一直困扰他回老家不方便问题。现在徐永和老人一有时间,就找到公交站点,坐上公交车回老家逛逛:“每天坐这班车往来的人都非常多,城乡公交车的开通,大大方便了市区到镇里的交通,让我可以经常回老家看看,真是太好了。”
在建设生态文明乡村中,我市坚持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围绕“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培育生态文化”三大主题,实施了“全域城镇化”的发展战略。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相继开通了城区到红荷湿地、龙山龙湖、木石、羊庄等8条城乡、镇村公交线路。实施了13个新型农村社区新建续建项目,今年累计完成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5.8亿元。制定了35个“生态文明乡村”创建试点村庄建设行动方案,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建成农村社区服务中心130个。
乡村旅游乐农家 植树换来满眼绿
提起羊庄镇大庙村,很多人都会不自觉想到村庄外那漫山遍野的树木、坡改田里的经济林,还有吸引众多市民前来休闲的“快乐庄园”,为大庙村增添了无限魅力。市民龙景风就经常带着儿子来到这里的“快乐庄园”,享受田间乐趣:“现在的乡村环境越变越好,一有时间,我们父子就会来这里体验农耕。不仅可以为孩子缓解学习压力,还能让他更好地亲近自然,感受农家之乐,一举多得。”
开发乡村旅游,对改善农村面貌、优化城乡环境具有有效促进作用。在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工作中,我市积极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向镇村延伸的同时,致力于打造集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旅游景区,实现了乡村旅游与社区建设的有机结合。目前,全市已建成农家乐农户数量560余个,形成了渔家体验、农业采摘、休闲度假、运动养生、文化民俗体验等多元发展乡村旅游格局。同时,我市始终坚持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一手抓生态文明建设,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等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去年以来,完成成片造林4.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1.5%,圆满完成了国家林业局对我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考核验收,全国湿地建设管理培训班在我市成功举办。
善行义举传佳话 模范带头美名扬
在龙泉街道赵楼居,有这样几块牌子格外引人注目。牌子上写着“善行义举四德榜”,其中“个人品德(仁德)优秀典型”、“家庭美德(孝德)”、“职业道德(诚德)”、“社会公德(爱德)”详细分类,每一类上都写有居中“四德”突出的典型。“居里设置这种榜单,让我们直观看到了自己身边的榜样。大家都争着向榜单上的人学习,弘扬美德、传承义举,努力让自己也能够登上榜单。这使得我们的生活其乐融融,氛围格外好。”居民崔瑜珊感慨地说。
我市以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为根本,与“四德”工程相结合,在农村广泛开展了“最美家庭”等评选活动,95%以上的村居建设了四德一条街,基本实现了善行义举四德榜村居建榜率100%。在全市开展了主流道德宣教引领活动,通过道德大讲堂、善国讲坛、鲁班学堂,引导市民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组织编印下发了各类宣传手册10万余册,组建“最美滕州人”先进事迹报告团巡回宣讲近百场次,编演道德剧目赴基层巡回演出200余场次。同时,组织镇街、创建村居负责人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召开现场会、举办培训班,增强了创建信心,激发了创建热情。对于创建成功的村居的支部书记给予挂星表彰和现金奖励,发挥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