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保障民生既是城乡规划的根本出发点,又是城乡规划的最终落脚点。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乡规划,始终围绕城市发展定位、出行难、就学难、公共配套、集贸市场以及生态建设、历史文化保护、市政管线等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焦点热点,自2012年到目前三年的时间里,我市共完成法定规划7项、分区规划7项、专业规划13项、环境景观规划5项、城市设计7项、镇域规划12项,共计51项规划项目,不断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促进城乡建设和谐发展。
时值《城乡规划法》颁布实施7周年以及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两会”相继召开之际,本报从即日起连续刊发来自市规划局的系列报道,集中展示我市近年来民生规划取得的成绩,以飨读者。
规划整齐的城区道路,鳞次栉比的高档社区,高效便捷的服务中心,四季常青的城市绿地……随着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滕州正以全新的姿态迅速崛起。
端倪初现的发展框架,源自科学合理的规划理念。滕州的决策者们认为,科学合理的城市框架事关城乡发展大局,事关群众长远利益,事关新型城镇化发展,是一个城市和地区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明确思路
基于上述理念,早在2012年初,市委、市政府在全面审视我市城镇化发展历程、剖析存在问题、探寻发展途径的基础上,在全省较早地提出了“全域统筹”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目标,明确指出:全域城镇化不是将一个地区都变成城市,也不是农村人口全部向中心城区集中而孤立地发展城市,而是指一个城市为适应区域融合发展的需要,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在市域范围内进行整体布局、整体规划,定位发展目标,打破行政区划,划分区域功能,形成“科学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功能完善、城乡对接、协调发展”的城镇网络体系,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农村现代化进程,推进城乡有机融合与良性互动。
这一思路和发展定位,不仅符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而且提出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目标与我省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规划中的滕州市发展定位十分吻合。
这一“不谋而合”绝非偶然,它来自于多次到先进发达地区的考察学习,来自于广泛的调研和征求意见,来自于紧密结合上级要求、滕州实际和我市城镇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如是,科学的发展路径才得以确立,滕州城市发展“为什么、怎么走”的问题才得以较好地解决。
诚如市委书记董沂峰所言:“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逐步被打破,以新的《城乡规划法》实施为标志,过去‘就城市论城市、就乡村论乡村’的建设格局,正在被城乡统筹规划建设所代替。我们推进全域城镇化发展,就是要破除传统城市化发展的路径依赖,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赢得城市发展的主动和先机。”
科学规划
城镇建设,规划先行。
方向明确后,我市于2012年2月委托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滕州市全域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提出“到2016年,中心城区发展框架区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人口规模达100万人”的目标。这一规划,一方面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不再就城市论城市,而是将整个市域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另一方面,打破了现有行政区划,根据资源禀赋、差异化特点,重新对全市4个街道、17个镇进行功能整合,明确新的行政区划,同时囊括了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交通体系、公共服务等内容。
我们不妨解读一下:
在空间布局方面,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为重点,以全域城镇化为抓手,构建“一体两翼、四副六点、一轴三区”的发展格局。其中,“一体”即以中心城区为核心;“两翼”即高铁新区和微山湖综合旅游区两翼;“四副”即滨湖大坞片区、西岗级索片区、张汪官桥柴胡店片区、东郭片区四个副中心城区;“六点”即界河、龙阳、木石、羊庄、姜屯、鲍沟六个节点镇;“一轴”即秀美荆河为主轴;“三区”即北部旅游及生态农业、中部都市产业、南部历史文化和生态旅游三大功能区。
在交通体系方面,搭建“六横六纵两环”道路框架,形成“城乡一次换乘、60分钟到达市区、15分钟到达镇区、5分钟到达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公交停靠点、100分钟市域公交出行全覆盖”的城镇道路交通网络。
在公共设施方面,重点增强区域公共服务的综合承载能力,引导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向市区、镇区、社区聚集,构建三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仅仅一年过后,科学规划的效果就充分显现了出来。“一年来的实践证明,全域城镇化战略正在把滕州的区位优势、基础优势和多年积累的能量充分地释放出来,成为滕州实现跨越发展最强有力的引擎。”2013年1月16日,在全市推进全域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市委书记董沂峰给予了积极评价。
锻造引擎
高铁来了!滕州人的目光开始向东部聚焦。
为打造新的区域发展动力核,我市紧紧抓住全省“一圈一带”和“西部经济隆起带”两大战略机遇,将高铁新区作为滕州城市“东跨”战略的“主战场”、城市扩容的“起爆点”,作为打造鲁南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头号工程”……
“主战场”、“起爆点”、“头号工程”,这些颇具军事术语意味的提法旨在强化:高铁新区在滕州区域发展大棋盘上的位置举足轻重。按照“一年做规划、二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十年建成城”的目标,我市重点围绕高端金融商贸、高端文教卫、高端生态居住的职能,计划用10年左右的时间,将高铁新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先进、功能配套齐备的滕州经济社会发展新引擎、鲁南地区新地标、全国高端服务业创业新平台、全国农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最大的县级高铁新城。
打造全国级的县级高铁新城,必须“出重金、请高手”。为此,市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对高铁新区概念性规划实行国际招标。2012年9月,按照方案征集的方式,选定美国AECOM公司、德国凯筑设计公司、新加坡裕廊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城市规划设计院、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7家设计单位,同步启动高铁新区概念性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方案优选的方式,集合7个规划方案的优点,最终确定由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继续深化完善,明确了空间结构、功能定位、生态景观、产业布局、交通路网等规划内容。
在概念性规划的引导下,我市先后完成了高铁新区总体规划、高铁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高铁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等一系列规划编制项目,不断健全和完善高铁新区规划体系,为高铁新区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起步区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施高铁新区建设是市委、市政府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推进器,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制高点和希望所在,各级各部门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做好全域统筹文章,确保各项建设稳步推进。”2013年11月6日,市委副书记、市长远义彬在调研高铁新区建设情况时,对项目建设提出了殷切期望。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域统筹的引领下,高铁新区一定会早日站在滕州城市发展的制高点上。从那里出发,滕州会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