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年时间,中国最佳投资环境城市、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市、全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百强县第一方阵、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市等等,纷纷成为滕州的“头衔”。然而,更让善国儿女骄傲的是,在今年10月,我市被确定为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顺利拿到了步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的“入场券”。
每一个称号都证明着一个道理:滕州正日益成为一座宜商宜业宜居的和谐文明之城。文明城市是反映城市整体水平的综合性最高荣誉,早在几年前,我市便启动了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一个叫做“创城”的词汇,被频繁地灌进滕州人的耳朵里。
我们欣喜地看到,在每位市民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下,滕州的大街小巷处处流淌着文明和谐的旋律:街道变得整洁干净,河水变得清澈干净,市民更加彬彬有礼……一座宜居宜业宜商宜游的璀璨新城正在崛起。城市美了,社会和谐了,群众的生活更加幸福了!
不断优化环境 打造宜居之城
隆冬时节,记者走进龙泉苑小区看到,道路平整宽阔、楼宇粉刷一新、停车位整齐排列,一派欣欣向荣的画面;小区中间的健身广场上,三五小孩玩闹嬉戏,几名老人享受着健身带来的乐趣,处处洋溢着欢快和谐的氛围。可是怎么也不会让人想到,这样的居住环境,曾被居民形容为“贫民窟”。“以前小区到处脏兮兮的,出行时经常被污水溅到,真揪心!现在好了,这里的环境大变样,成了我们的幸福家园。”该小区居民孙艳红如是说。
焕然一新的面貌让居民打心底感到舒畅,而这来之不易的成果与我市积极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分不开。创城工作,环境优化先行。我市紧紧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生态优良、创业宜居”的现代化城市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城市,先后编制了全域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高铁新区概念性规划和总体规划等各类规划76项,为城乡科学建设打下良好基础。立足提升品质,进一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42亿元的秀美荆河和小清河市民休闲长廊建设等十大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的城市特色日益凸显。
按照宜居城市的理念,我市坚持每年集中财力实施一批完善功能、提升品位的重大城建工程,办成一批顺民意、解民忧的民生实事,着力打造“品质之城、幸福家园”。立足优化环境,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开展清洁滕州活动,对60余条主次干道、480余条背街小巷、261个住宅小区、5处大型农贸市场、12处便民市场、20余处建筑工地进行了集中整治,累计清理各类垃圾1.7万吨,城乡环境明显改观。
文明内化于行 筑就幸福之城
文明,可能得益于滕州悠久的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可能得益于优越的交通区位和丰富的资源。但是,城市文明的根本终究是人的素质提高。创建文明城市,滕州从未止步。
公交车上让座的多了、街道上乱丢垃圾的少了,公共场所随意插队的人少了……市民整体的行为举止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让在滕州生活几十年的冯阳河老人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这都表明市民的文明意识正逐步提高,正自觉地向着做个‘高雅的滕州人’的目标迈进。”冯阳河的话语中夹杂着些许激动。
和风化雨,润物无声。文明城市创建离不开市民素质的提升,更离不开市民的广泛参与。与时间“飙车”勇救幼童的热心的哥刘阿朋,10分钟救起轻生女的好汉孔令革、于秀元,毅然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的孙开秀、刘焕云……其实,这份“好人”名单还可以列得更长,而在这背后,是我市长期对公民素质、思想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和支持。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工程,坚持把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贯穿创建文明城市的全过程,大力弘扬“上善、兼爱、开拓”的滕州精神。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组织策划系列道德主题的媒体集中宣传活动,利用善行义举四德榜,定期对涌现出的道德典型、先进事迹进行张榜公示和宣传表彰。同时,不断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小手拉大手、文明一起走”、“美德少年”评选活动,深入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
我市还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开展以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为内容的“三关爱”志愿服务活动,组建了志愿服务总队,建立了志愿服务机制,进一步壮大了志愿服务队伍、完善了志愿服务体系,推动了志愿服务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品牌。同时,为了营造浓厚的“创城”宣传氛围,我市积极组织开展不同层次的文明创建活动,切实调动广大市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扮靓幸福家园 彰显和谐之城
在我市,乡村的风光是一幅美丽的画卷: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流,还有那独特的乡村风光,让人流连忘返。正如姜屯镇洪西村村民李兰英说的那样,生活变美了,俺老百姓心里真是比吃了蜜还甜,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幸福!
“幸福”二字是我市农民生活改变最好的诠释。2011年全省实施“乡村文明行动”以来,我市认真落实省、市部署,结合建设幸福滕州的实际,将“文明生态村”升格为“文明幸福村”,持之以恒地开展创建活动。今年又将创建分为文明幸福村达标村、示范村、美丽乡村三个层次。
文明幸福村创建被誉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深”又“合民情、得民心、顺民意”的惠民工程,成为“乡村文明行动”的亮点。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多元化投入资金15亿元,建成美丽乡村608个,枣庄市级乡村文明行动达标村和示范村786个、省级乡村文明家园7个。如今,文明幸福村已经被各部门公认为新农村建设的总抓手和综合性载体,越来越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喜爱。
我市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强镇兴村富民”、精神文明创建等工程,坚持在实施全域城镇化的过程中推动文明幸福村建设,把乡村建设和城市建设置于同等重要位置,从根本上改变城乡割裂、城乡二元的旧格局。同时,坚持示范带动、连线成片,以人为本、依靠群众、广泛宣传、典型引路的原则,确保乡村文明行动持续健康发展。完善落实责任目标管理、城乡联创的资金筹措、创新激励、项目化推进、督导考核等机制,形成推进乡村文明行动的强大合力,农民生活质量、文明素质、文化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农村文明和谐风尚逐步形成。
伴随着一步一脚印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城市正变得更加靓丽、市民正变得更加幸福。善行善言,我们坚信,这样持续下去,社会氛围一定会变得更好,文明礼貌的大美滕州也将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