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荆河,被誉为滕州的母亲河,她历经沧桑,目前已成为滕州城市的生态长廊和发展主轴,是一条重要的经济带,也是连接西部历史文化景点的纽带。按照“生态优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科学决策、精心规划,启动了以“三廊一园”为主的“秀美荆河”建设,力争打造成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为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秀美荆河”启动实施后,全市各有关部门和镇街集中精力、落实责任,迅速行动、各司其职,沿岸干部群众顾全大局积极配合支持,眼前美景和美好愿景逐渐深入人心,以荆河水系为轴心的“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初现端倪,母亲河华丽转身,日益呈现出勃发生机。从即日起,本报推出来自秀美荆河的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历史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
滕州因荆河而名。《史记》记载:“黄帝第十子封于滕”。因荆河穿境而过,滕地泉流腾涌,故以“滕”为名。荆河绵长42公里,在滕州穿境而过后流入微山湖,向来被誉为滕州的“母亲河”。
荆水汤汤孕育了滕州灿烂的文明,也是滕州人共同的乡愁记忆。滕州籍书画大家王学仲曾这样赋诗怀乡:“日日梦乡关,荆河绕廓湾;风光何处好,还是旧家山。”
荆河,成为“天南地北滕州人”最亲切的念想……
一
曾几何时,随着工业的发展,河岸沿线企业增多,荆河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荆河蒙垢,一度被人们改称“黑河”,昔日的清澈见底、细水长流不复存在,沿河人居环境堪忧,人们望河兴叹……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启动了荆河治理工程,从铁腕治污、改善河流水质出发,先后关停了沿河污染企业10余家,对全市69家重点排污企业全部实施废水深度处理,沿线20多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废水综合利用,减少了污染物排放。目前,全市建成7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每天集中处理城市污水27万吨,达标后才排入河流。建设了白龙湾、七星湖等5处、5380亩人工湿地,河水经生物降解再处理,待水质进一步净化后,方能缓缓出境流入微山湖,汇入南水北调大通道。
荆河,开始旧貌换新颜。
二
“水变清了”,对荆河来说,只是焕发青春的第一步。
如何让荆河真正“秀美”起来,滕州的决策者们想得更远。
2013年春节期间,当人们欢聚一堂、沉浸在其乐融融的喜庆氛围之中时,滕州市委常委会正开得热火朝天:常委们放弃休息时间,研究各项重点工作。在谈到绿化工作时,决定按照“生态优先、全面规划、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集中精力、落实责任,迅速行动、各司其职,采取“三部曲”分步实施,在城市近郊全力打造一处大尺度的郊野公园,启动上善公园建设,加快白龙湾至级西路段坝外的绿化,加强滕国故城的保护与利用,做好绿、水、文的结合文章,把以“三廊一园”建设为主的秀美荆河打造成本届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程、民生工程,为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后,在谈到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也分别提出明确要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是决定滕州未来发展的战略举措,要牢牢把握滕州发展‘绿之城、水之乡、文之邦’的目标,因地制宜、坚持不懈、实事求是,逐步建立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全力打造四季常绿、三季有花、生态宜居的美丽城乡。” 市委书记董沂峰高瞻远瞩。他进一步指出,荆河是滕州的母亲河,是滕州城市的生态长廊和发展主轴,也是一条涉及100多万滕州人民的最重要的经济带,是连接西部历史文化景点的纽带,要整合林业、水利、交通、农业、城建、旅游等项目资金,重点搞好“秀美荆河”建设。
为全力推进“秀美荆河”建设,市委副书记、市长远义彬强调:注重“水绿交融”、“文绿交融”,做好荆河绿色生态休闲长廊绿、水、文结合文章,荆河上游多栽植树木涵养水源,荆河城区段增加水畔休闲景观,荆河下游实现景观园林绿化,倾力打造具有滕州特色的滨河大道。
三
决心已下,怎样实施?如何规划?什么样的荆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秀美荆河”?
荆河是滕州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一道靓丽的生态景观带。荆河治理工程的实施,是提升滕州整体对外形象的需要,也是满足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现实需求。治理荆河,让荆河靓丽起来,必须树立超前意识、精品意识和特色意识,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使荆河有历史、有文化,成为一个亲水的空间平台和历史文化流动的载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运筹需要大手笔。为做到高标准起步,我市委托了国内知名的杭州新泽园林设计有限公司,负责全面启动秀美荆河的规划设计。经过广泛的论证,最终明确:搞好荆河定位,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完善功能分区,做足水的文章,注重节点塑造,体现人与自然的良性互动;协调空间布局,坚持把荆河作为发展主轴,将生态保护理念与适度商业开发融合在一起,争取实现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多赢”;注重规划衔接,在做好适度开发的同时,有效集聚人气,游购娱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景观效果,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水平施工的原则,将秀美荆河工程打造成群众满意的精品工程。
为摸清实情,真正做到科学决策,市委副书记邵士官等市领导,多次带领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沿荆河两岸实地考察,经常徒步“丈量”,与沿线的居民广泛交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对工程进展实行一天一调度,三天一通报。为做到科学规划,专业技术人员深入荆河白龙湾大桥至滕城桥段进行实地勘察调研,结合荆河现状,从功能定位、空间结构、用地布局、产业发展、景观植被及基础配套等方面进行了规划研究。在此基础上,多次邀请设计单位专家来滕进行现状调研,收集基础资料、论证分析问题,形成了概念性规划方案。
规划方案终于尘埃落定:以城市建设、民生建设、提升形象为导向,以生态保护、城市休闲、遗址保护和湿地建设为目标,通过挖掘荆河自身及周边自然、历史、文化的内涵特色,将滕国故城、大巩庄遗址文化及荆河自身文化串联起来,把荆河从中心城到西部经济区的过渡段,打造成“以人文为内涵、以生态为屏障、突显区域特色”的城市滨水生态河道,形成“一廊两区”的规划布局,“一廊”即荆河带状绿色生态走廊;“两区”即城市滨水休闲区、历史文化休闲区。城市滨水休闲区是集体育健身、亲水广场、野外露营、儿童游乐、户外训练、婚纱摄影为一体的自然放松的游憩运动空间,历史文化休闲区则是以古迹参观、传统居住、民俗休闲、艺术展示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观光区。
于是,“秀美荆河”的建设的大幕徐徐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