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记者走进位于经济开发区的山东嘉诺电子有限公司,看到宽敞明亮的厂房内,工人在流水线上井然有序地操作机械。热火朝天的生产场景,与室外的气温形成了强烈反差。“我们公司着重实施的高技术磁性多功能电子材料生产线已投产运营,目前客户订单源源不断,产品供不应求。”公司总经理王传伟说。
受国际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许多工业企业产销乏力,但嘉诺电子公司却一反“常态”,瞄准高端市场,在逆境中实现创新发展。这正是我市鼓励引导企业以灵动应对市场波动,在经济新常态下蓄积发展新优势结出的果实。据市经信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市20%以上的企业实施了技改扩建项目,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6家;1至10月,完成技改投资156.4亿元。
“企业爬坡越坎,不能搞低水平扩张,要注重产品和技术装备的升级。”市科技局副局长颜景周认为。他说,项目建设是保增长、促发展的“发动机”,也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助推器”。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才能更好地帮助企业“借梯登高”。
为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我市加大了对科技政策的宣传和引导力度,支持企业实施技改创新、产学研合作,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与国际市场潮流同行,才不会被市场淘汰。”三合机械公司虽是我市一家本土企业,但产品研发的眼光却始终盯着国际市场最前沿。公司副总经理刘都庆介绍起企业创新技术成果时如数家珍:拥有各项国家专利24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7项、外观专利2项;数控金属自动带锯床产品占据国外市场份额的10%。
同样受益于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的还有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的代表——山东益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专利创新药的产业化生产,成为他们技改扩能后决胜市场的“撒手锏”。公司副总经理朱君说:“我们公司投资2.2亿元对10个车间进行升级改造,目前9个车间改造已完成。通过技改升级,公司综合产能实现翻番,前三季度纳税额已超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