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记者来到素有市区“卫星城”之称的洪绪镇采访。走进环境优美的村庄,聆听孩子们嬉闹欢快的笑声,徜徉于满地金黄的百亩银杏林,感受着老人们言谈间流露出的满足,一种幸福的味道弥漫在这片生机活力迸发的土地上……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口碑,这奖那奖不如群众夸奖”。今年以来,洪绪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惠民利民安民富民便民为己任,听民声问民情察民意解民忧,大力实施一系列民生工程,让百姓真正看到了实效,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如今的洪绪镇,村民居住的环境更美了,纵横交错的道路更畅通了,社会治安更稳定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了。
百姓呼声为民“第一信号”
万事民为先。今年五月,苗桥村村民张成富向驻村干部反映:滕泉路新104国道至泉上矿段年久失修,路面损毁严重,影响周边的村民和南来北往的车辆通行。过去,村民们也曾向一些部门反映过这个情况,但由于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一直得不到解决。
“百姓呼声是第一信号”。洪绪镇党委、政府接到村民的诉求后,立即召开党委扩大会进行研究,最后决定重修这段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条宽阔平整的大路展现在群众眼前。道路竣工那天,周围的村民自发燃放鞭炮,欢笑声不绝于耳。张成富高兴地说:“咱百姓说话还真管用,党委、政府把民生路修到了俺的心坎上。”
民意是最大的执政资源。今年以来,洪绪镇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为民解忧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要求全体机关干部深入村企“八访八问八促”,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用件件实事连起了党心和民心。目前,该镇利用“八访八问八促”大调查、号号访活动、政务微信公众平台、镇长信箱和23个“便民服务热线”,累计收集有效信息2100余条,群众不用出门、不用跑路就可以以最低的成本、最短的时间了解政策、表达心声、传递诉求。
“美丽乡村”打造宜居新生活
11月14日,记者在洪绪镇张楼村看到,一条条平坦的水泥路直通家家户户,鳞次栉比的住宅外墙粉刷一新,道路两侧树木花草相映,令人心情十分愉悦。
谈起张楼村近年来的变化,村民张道田喜不自胜,发自内心地说:“以前,俺村又脏又乱,柴草乱堆、垃圾乱倒的现象随处可见。现在这些再也看不到了,村民爱护环境的意识也越来越强了,村里变得美丽干净了!”
张楼村的变化是洪绪镇大力改善村居环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为了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变化,得到真真切切的好处,该镇开展了大规模的乡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建成了张楼、团结等2个枣庄市级“美丽乡村”,堌堆、西赵沟等3个枣庄市级生态文明乡村,文明幸福村比例达到85%。建成村级绿化示范路39条,新增各类绿化面积1200亩,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42%。其中,龙庄村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市唯一的全国首批“美丽乡村”创建试点乡村。
干部驻村畅通“最后一公里”
“因为俺有残疾,腿脚不灵便。过去,到镇上办事费不少劲。自打镇干部驻村以后,大事小情都记着,跑腿操心给俺省了不少事。这不又把俺的残疾证送来了……”11月12日,洪绪镇新丰村残疾人王昌怀谈到驻村干部对自己的照顾,激动不已。
如何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是洪绪镇党委、政府一直思考的一件事。今年4月,洪绪镇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为契机,把办事处党总支的办公地点设在村中,推行各党总支与村集中办公常态化制度,把“干部在一线工作、任务在一线落实、问题在一线解决、作风在一线转变、感情在一线融合”的承诺落在实处。颜楼党总支书记赵志刚说,“驻村办公”制不仅拆除了村民与镇干部间的“篱笆”,还成为党委、政府拉近与群众之间距离的一把“钥匙”。据了解,目前,洪绪镇5个办事处党总支全部实现了驻村办公常态化,为群众解决难题21个,成功化解矛盾纠纷10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