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一个具有竞争力和创新力的城市,不仅要抢占经济建设的制高点,也要抢占文化建设的制高点。时下,我市广大群众多了一道文化“佳肴”,那就是走进百姓家门口的送戏下乡活动。不用问活动是否受欢迎,听听一声声的叫好声就知道;不用问节目是否精彩,看看观众渴望的眼神、满意的笑容就知道……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上级部署要求,大力开展“一村一年一场戏”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工程,不断提升剧团的整体规模、演出质量和社会影响,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传承了优秀历史文化,推动了文化强市建设。
创新思路 制定“好政策”
我市有21个镇街、1000多个行政村,是全省人口第一大县。开展送戏下乡文化惠民工程,演出队伍从哪里来?演出经费从哪里来?柳琴剧团每年能给群众演出二三百场,这显然不能满足。通过调研发现,我市有不少规模不小、水平不低、热情很高,尽管也很想下乡为群众演出,但因没有有关部门组织和缺乏经费支持,只好限于平时自娱自乐。
如何加以规范引导和政策扶持,一方面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有剧团愿意送戏下乡,市文广新局局长贾福军给出了答案:我市明确“政府购买、市场运作、剧团演出、农民受惠”和多种所有制、多种演出主体、多种演艺方式相结合的送戏下乡新思路,大力实施“一年一村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确保今年送戏下乡1039场,基本实现行政村居全覆盖。
为完成送戏下乡文化惠民任务,我市将大力培植发展庄户剧团、实施好“一年一村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写入年初的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目标。同时,下发了“一年一村一场戏”文化惠民工程实施办法,市财政预算列支200余万元对各剧团演出给予以奖代补,在组织领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上为实施送戏下乡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选优配强 打造“好剧团”
演员马安林是市柳琴剧团的一名演员,已参加了100余场送戏下乡演出,由于演出任务重,每天都要演两到三场,有时回到家已是深夜11点,而且已经好几个月没休息了。“每天奔波在乡村,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农民对节目的渴望,再累也值得。”说起送戏下乡,马安林深有感触地说。
人才队伍建设是打造“好剧团”的基础。和马安林一样,我市共有2000余名演员奔走在乡村,为广大群众送去欢乐。市文化馆、市柳琴剧团在各镇街、村居、企业、学校建立辅导点90余处,举办各类文艺培训班30余期,培训辅导业余文艺骨干5000余人。在宣传文化系统选拔优秀青年干部70余人到村居、社区担任“文化指导员”,组织全市1500余名文化志愿者帮助庄户剧团开展文化活动,促进剧团人才队伍素质显著增强,演艺和竞赛水平大幅提升。
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我市组织人员对全市庄户剧团开展文艺调演活动,按照“优中评优”的原则,选拔出14支规模大、演出质量高、综合实力强的优秀庄户剧团纳入全市“送戏下乡”演出队伍,参加今年“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活动。
规范管理 送去“好节目”
9月下旬的一天,张汪镇夏楼村村民自带板凳,早早来到村内的广场上“抢占有利地形”,原来是送戏下乡活动在该村举行。
“阳光洒落的音符把温暖传播、我听燕子在赞美这鲜艳的花朵……”下午2时30分,演出在女生独唱《助人为乐》中拉开帷幕,优美的旋律、扎实的唱功让现场观众享受到了视听盛宴。《走娘家》、《父亲》、《咱当兵的人》……一个个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博得了现场群众的喝彩和欢呼。“好多年没有在家门口看演出了,今天真是过足了瘾。”该村85岁的韦凤明老人高兴地说。
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我市明确各参演剧团的演出范围、演出场次和时间安排,聘请专业人员对庄户剧团主持人在语言、仪态、舞台控制等方面进行培训,对各剧团拟演出节目严格把关,明确要求每场演出不低于2小时,内容以优秀传统剧目为主,结合歌曲、舞蹈、器乐等多种演艺方式,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观众需求。在引导演好优秀传统剧目的基础上,我市还定期下发一些贴近实际、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优秀节目选编》,供各庄户剧团选择编排,积极鼓励庄户剧团不断编演充满乡土气息和时代特色的新戏、新剧,确保送戏下乡演出内容丰富、喜闻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