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善国大地一夜成泽国……”2014年之前,每一场大雨过后,翻开《滕州日报》,或多或少会看到类似的报道。城市防汛设施在暴雨的“突袭”下,承受不了负荷,主次干道多处出现积水,不仅给市民出行带来极大影响,而且为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埋下了隐患的种子。
群众的所急所盼就是执政者的所思所为。基于此,今年,市委、市政府围绕践行群众路线,“悄然”打响了一场惠民利民的城市防汛工程建设攻坚战。从学院路上数十台挖掘机挥舞着“巨臂”开挖土方,到深夜里程庄街上市政工人铺设排水管道;从凌晨永昌路上技术人员清除排水渠淤泥,到下雨天里维修工人趟水疏通下水道……投资1150万元的城市防汛工程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有序推进,在无声无息中改变着这座城市的防汛体系。
干道排涝能力明显提升
9月3日,记者行走在学院路上,看到主干道及路两侧的人行道不仅被铺设一新,而且相较以往、相较其他路段都要高出不少。这是我市针对该路段排水不畅问题实施的城市防汛工程中的一项。该工程结合周边排水管道情况,采取加高主干道的办法,将路面积水引流,以此增强排水泄洪能力。
提起工程实施后取得的效果,在该路段做生意的钱毅最有发言权。在他印象中,每次雨后,学院路上总会有大量雨水排不出去,不仅阻碍居民出行,而且有时候积水会漫进他的店铺里。“现在好了,每当下大雨时,雨水会像‘接到指令’一样径直流向下水道,路面几乎一点积水没有,我们道路两侧的店铺再也不用担心积水问题了。”钱毅高兴地说。
完善主干道排涝设施是我市城市防汛工程的重点。在去年完成育才路等7条排水管道建设基础上,今年我市又相继启动了学院路、永昌路防汛工程建设。作为施工方,市政工程处积极组织技术人员现场勘查测量,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和建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同时,统筹安排施工时间,连夜组织人员进行施工,大大提升了道路的防汛排涝能力,被群众亲切地称之为“民心工程”,实现了城市防汛与城市建设的“双赢”目标。
背街小巷雨后不再积水
背街小巷防汛问题看似小事,实则关乎民生,关乎居民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在城市防汛工程实施中,我市围绕“抓大不放小”的原则,通过前期调研论证、征求居民意见,启动实施了程庄街、新华街、和平路等背街小巷的防汛工程建设。
9月1日,家住善文街的居民刘玉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在这里住了十多年,以前一下雨门前的路就会积水,巷道坑坑洼洼,居民出行深一脚浅一脚,让人特别烦心。现在好了,这里不仅重新铺设了防汛管道,而且还铺设了混凝土路面,她再也不用担心道路积水问题了。
背街小巷变了,居民的脸上再次露出笑容。在背街小巷整治取得良好效果后,我市再接再厉,将清河北路、善文街等6条背街小巷列入今年改造计划,进一步扩大施工覆盖面。在此过程中,我市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科学调度,确保达成进场快、开工快、进度快的“三快”目标。同时,尽量采用小型机械或者全人工进行施工,将物料堆放整齐,工程完工后做到场净地清,处处体现着人性化理念,真正将民心工程做到居民心窝里。
立交桥下有了“快捷显示”
许多市民特别是有车的市民都有这样的体会——下大雨立交桥下不能走!立交桥下积水问题是当前众多城市存在的一个“通病”,“过”还是“不过”,这个看似简单的选择,让众多司机伤透了脑筋。然而,随着我市在学院路立交桥下试点安装“立交桥积水警示与交通安全保障系统”,这一问题在我市得到了有效解决。
9月2日,记者来到学院路立交桥处,看到一块显示着时间的LED电子显示屏安放在桥下路中央。据市政工程处副主任苗伟介绍,学院路立交桥是城市防汛的重点,虽然这座立交桥下设有雨水泵站,但遇到持续强降雨,桥底仍会形成较深的积水,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为应对桥底积水问题,市政工程处投资16万元,在该处安装了“立交桥积水警示与交通安全保障系统”,可以实时发布桥洞积水情况。
“这个系统的核心是在桥下设置了水位监测器,利用电子水尺,能够实现桥下水位信息的远程传输和实时监测,立交桥两侧的LED电子显示屏可以实时显示桥下积水情况。这套系统即使在雪雾天气也能为来往车辆提供通行信息,能够有效地提高市民出行的安全系数。”苗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