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在滕州大地上,项目建设你追我赶,民企项目在建设中更是奋勇当先、冲刺在前,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如果把“民营经济”比作成增强企业市场活力和竞争力的兴奋剂,那么“民营企业”则是加速剂,把真正的竞争带入了经济活动,形成了相互竞争的格局。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受益的是当地百姓。
正如广大民企负责人说的那样,滕州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结构合理,配套设施完善,人力资源丰富,发展民营经济有着不可比拟的先天优势。时下,民营经济这个“小巨人”在统筹城乡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繁荣活跃市场、减轻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越来越发挥了不可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
快速崛起显身手
日前,记者在中商风轮轮胎有限公司看到,机器轰鸣,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地加工各式轮胎,一派繁忙景象。“这批轮胎要发往江南,我们开足马力加紧生产,尽快装车发货。”公司负责人侯贺民如是说。
像中商风轮这样喜人的生产场景,在我市还有很多。从市中小企业局提供的数据来看,全市经济总量和主体数量快速扩张,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总收入完成1609亿元,增长15.4%;民营经济单位发展到10.3万户。随着农业产业化、工业集群化、服务业专业化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市三次产业均衡协调发展,比重达到8:53.3:38.7,民营经济遍布我市“265”工程的千亿产业集群、百亿板块、新兴产业及房地产开发等支柱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优化结构促增长
8月18日凌晨5点,家住明珠花园的陈庆哲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劳作,因为这一天是他所在企业向珠海客商交货的最后一天,陈庆哲需要在8个小时内,和他的团队生产出20件产品。在企业机床上加工产品,陈庆哲已经有着十年的经验,这样简单而枯燥的动作在十年的劳作下已经变得驾轻就熟。
在我市,像陈庆哲这样从事民营经济的市民还有很多。从统计部门提供的数据来看,截至目前,全市民营经济从业人员达37.2万人,同比增长9.5%。这意味着全市每4.5人中就有一人从事民营经济。民营经济从业人员大幅增长,直接原因是民营经济组织的快速增加。今年以来,我市深入开展全民创业,加强创业培训指导,鼓励引导大学生自主创业、能人率先创业、农民“草根”创业、务工人员由打工向创业转变,大力推动民营企业“二次创业”,支持鼓励“个转企”,推动规模企业快速发展、转型发展,最大限度地释放全社会的创业创新潜能,形成全民创业、全面创新的生动局面。
转型升级出效益
9月3日,记者走进锦旺食品公司看到,生产车间宽敞明亮、干净整洁,消毒和检测设备一应俱全,一个现代化的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呼之欲出。该项目是南海亚龙食品有限公司与福建盼盼食品集团合作结出的“果实”。通过发展,解决了资金难题,提升了装备水平和产品档次,极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时下,我市不少企业家抛弃了“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狭隘思想,积极寻求与名企大企合作,通过参股、并购等方式攀强联贵,推进企业转型升级。近年来,我市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围绕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积极开展引强合作、自主整合等转型升级新举措。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积极发挥民企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注重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同时,深化人才战略,提升装备水平,稳步推进民营经济转型发展。
“民营经济”这艘航母,正满帆前行,纵横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