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2013年,是滕州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宏观形势,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有力监督与大力支持下,我们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市人民,瞄准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的目标定位,科学应对,积极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逆势增长、晋位升级、重点突破、亮点纷呈”的良好态势。
2013年辉煌成就
经济指标实现新突破
2013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900亿元,达到905亿元,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突破60亿元,达到61亿元,增长12.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20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1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增幅连续五年超过城镇居民收入;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7.5︰53.5︰39。滕州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中列第22位,比上年提升3个位次;在2013年中国最具竞争力百强县中列第12位,比上年提升18个位次。
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8家,总数达到490家,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分别实现1350亿元、140亿元,分别增长10%、12.7%。产业集群优势更加突出,煤化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482亿元,机械机床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633亿元,玻璃深加工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率先突破100亿元,达到102亿元。龙头企业培植初见成效,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实施过千万元重点技改项目105项、技术创新项目280项,新设立院士工作站2家,总数达到7家;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总数达到22家。园区载体作用明显增强,“一区十园”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开发区入园企业达到323家,在134家省级经济开发区中首次跻身十强,列第8位,比上年提升5个位次。
社会事业得到新发展
在财政收支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坚持民生投入的力度不减、项目不少、标准不降,“十件实事”圆满完成,城镇新增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5.5万人,安置公益性就业岗位300人,“双零家庭”实现动态消零。在全省县级率先实行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和工资发放“一卡通”,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九连增”。城乡低保、新农合应保尽保,城乡低保标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年度最高支付限额达到20万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50处;本科录取6198人,录取率达到52.2%,高出全省8.5个百分点;市中心人民医院内科大楼建成使用,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中医院迁建工程进展顺利,晋升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6处镇街卫生院门诊病房楼投入使用;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家书屋村村全覆盖,新博物馆完成主体工程;文化体育事业和平安建设深入推进。
农业现代化取得新进展
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经营面积达到52万亩,新增农村产权抵押贷款1.05亿元;新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300家,位居全省县级首位。粮食单产、总产再创新高,我市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滕州马铃薯”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显现,大幅拉动了市场、提升了价格,实现农民增收超过10亿元;“刘村酥梨”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盈泰集团肉鸡地下立体智能生态养殖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实施全国小农水重点县等水利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21个,扩大改善灌溉面积6.2万亩;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85%,阳光农机合作社被评为全国示范社。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
全年开工城建项目195个,完成投资198亿元;城市发展框架扩大到10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超过7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4.2%,我市成为全省唯一跨入新四线城市的县级市。城乡规划体系不断完善,完成了全省首个县级全域城镇化发展总体规划,编制城市综合交通、城市亮化、城市色彩、商业网点等各类专项规划和城市设计76项。公共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启动实施了总投资3.65亿元的南线高温热水工程,完成了54个村、5.3万人的饮水安全工程;新铺设供水管道40.5公里、排污管网20公里,第三污水处理厂一期竣工。新建、续建、改建20条城市道路,启动了4座桥梁建设。新建村级公路586.5公里,开通了6条城乡、镇村公交线路。城市档次品位进一步提升,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建林荫停车场20处,渠化改造道路交叉口15处,首座环形天桥竣工启用;杏坛广场基本建成使用,实施了秀美荆河和小清河市民休闲长廊建设。居住环境条件进一步改善,整治老旧小区11个、背街小巷7条;回迁安置房全部开工建设,完成回迁面积的50%以上。55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开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40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620户。精细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环卫一体化实现村居全覆盖,枣庄市级示范村、标准村达到722个。顺利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审。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节能减排任务目标全面完成,万元GDP能耗下降4.5%,COD、二氧化硫分别削减2.25%、5%。实施了碧水工程、蓝天工程、绿地工程,取得了良好成效,我市被评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市”、省首批“森林城市”。
服务业规模档次不断提高
引进了一批知名品牌,红星美凯龙、沃尔玛、家乐福等商业品牌,全聚德、肯德基等餐饮品牌,喜来登、格林豪泰等酒店品牌落户滕州,我市国内外知名品牌达到59个,成为鲁南地区服务业知名品牌最多、最集中的县市。在福布斯2013年中国大陆最佳县级城市排行榜中,我市货运总量首次超过浙江义乌,位居全国县级第一位,区域性商贸中心初步形成。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围绕转变作风、提升效能、优化环境,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狠抓“四风”整治。自觉接受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297件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全部办结。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审批事项167项;市政务服务中心建成使用,60个单位的448项许可、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进驻中心集中办理,实现了“三集中、三到位”,极大方便了办事的企业和群众。加大审计监督力度,把市级全额预算单位全部纳入部门综合预算改革范围。开展了“电视问政”活动,做好政务信息公开,认真办好市长公开电话、市长信箱,畅通了社情民意的反映渠道。
2014年任务目标
指导思想
主要预期目标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第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之年,是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突破之年。当前,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更趋激烈,我市在西部经济隆起带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面临着巨大挑战。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多重的政策机遇:中央全面推动深化改革,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省委、省政府提出支持滕州建设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枣庄市委、市政府明确支持滕州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排头兵。只要我们坚决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战略部署,立足自身的基础优势,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创新,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求真务实、埋头苦干,滕州就一定会谱写产业大发展、城市大变化、民生大改善的新篇章!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总目标,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全域城镇化为引领,以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纵深推进全域城镇化、工业集群化、服务业专业化、农业现代化、镇域特色化五大发展战略,不断强化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平安建设、党的建设五项保障,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扩大在西部经济隆起带县市中的领先优势,努力争当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城乡美丽、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政治清明的幸福滕州。
全市生产总值实现986亿元,增长9%,力争增长10%;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7.3︰52.2︰40.5;地方财政收入实现66.5亿元,增长9%,力争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万元GDP能耗下降3.75%,COD、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2.5%、3.6%,确保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发展质量达到全省较好水平,在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征程中迈出坚实的一步。
见证发展成就 展望美好未来 ——政府工作报告摘登(一)
时间:2014-01-06
来源:滕州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