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上下共庆新中国成立62周年之际,我市今年前三季度财政收入也迎来丰收时刻:据市财政局核算数据显示,1至9月,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1.1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0.02%,比去年全年入库额超收9990万元,为全年任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合力抓发展、关键抓转型、突出抓项目、全力强实力”,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抓投入、抓招商、抓项目,引进、实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地方财税贡献率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大项目、好项目,壮大优势产业,培植支柱财源,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财政工作围绕全市大局,充分发挥在促转型、增财源、惠民生上的职能作用,紧扣“抓收入、促改革、强作风”的三条主线,着力打造“发展、民生、绩效、透明、和谐”五型财政,加快推进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幸福滕州建设实现新跨越。
“发展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提速增效。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我市设立了机械制造业发展、工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发展、节能节水、招商引资攻坚等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支持实施工业经济“1511”工程和文化旅游等三产服务业发展,培植壮大了支柱产业,促进了城市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在财政支持下,国家机床产品质检中心启用,全市建起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辰龙集团转型升级和规模扩张,招商引资攻坚行动有序推进,盘活了盈泰、春藤等经济实体国有资产,并在4家重点国有企业实行了派驻财务总监制度,加强了监管,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完善收入信息交流平台,抓好重点税源的控管;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强化对资源性、公益性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增强了财政调控能力;深入推进企业二三产业分离,成功分离出了凯莱物流等10家三产企业;融资渠道适度拓宽,推进了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民生财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市积极落实增资政策,结合各镇街财政状况,分层次给予专项补助,进一步提高了津贴补贴执行标准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补偿机制,拨付资金支持全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基层全覆盖。同时,统筹安排各类资金,支持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住房建设,抓好城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效益分析及统筹测算,大力支持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经济开发区村庄整合工作,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乡村旅游“五朵金花”项目建设,城镇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投入不断加大。并筹资7000余万元,实施京沪高铁滕州东站站前广场建设,确保了按时投入使用。
“绩效财政”促进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市财政部门深化预算改革,加快构建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完整透明的预算制度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和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度,并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强化财政“大监督”的观念,把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紧密融合,健全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制衡,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相衔接的新型财政监督运行机制,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运行。深化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和政府投融资改革,严格控管公务用车,加强会计管理,增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小金库”综合治理的威慑力,严肃了财经纪律。同时,强化对财政资金的审核把关和跟踪问效,探索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透明财政”促进财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我市坚持以法制为基础,以运作规范为要求,以依法依规为准则,把财政收支的每个环节都纳入法制轨道,不断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理财行为的约束机制和严格督查督办制度,实行重点工作月通报、要件办理日调度、重大事项专题调度,财政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同时,制定更加科学准确的财政资金分配标准,提高财政支出编制的科学性,不断提升财政信息公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财政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和谐财政”促进财政事业可持续发展。我市充分发挥财政在社会分配中的作用,统筹促进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支农惠农、人口计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平安和谐、安全稳定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着力健全完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分配秩序,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财政部门为促进外部环境和谐,主动服务大局、服务部门、服务群众,协调互动、共同应对、形成合力,营造了和谐的财政工作环境。财政部门还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民理财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合力抓发展、关键抓转型、突出抓项目、全力强实力”,紧紧围绕转方式、调结构,抓投入、抓招商、抓项目,引进、实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地方财税贡献率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大项目、好项目,壮大优势产业,培植支柱财源,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为财政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财政工作围绕全市大局,充分发挥在促转型、增财源、惠民生上的职能作用,紧扣“抓收入、促改革、强作风”的三条主线,着力打造“发展、民生、绩效、透明、和谐”五型财政,加快推进改革与发展,促进了幸福滕州建设实现新跨越。
“发展财政”促进经济发展提速增效。为支持经济结构调整,我市设立了机械制造业发展、工业结构调整、服务业发展、节能节水、招商引资攻坚等专项资金,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支持实施工业经济“1511”工程和文化旅游等三产服务业发展,培植壮大了支柱产业,促进了城市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在财政支持下,国家机床产品质检中心启用,全市建起了中小企业融资平台,辰龙集团转型升级和规模扩张,招商引资攻坚行动有序推进,盘活了盈泰、春藤等经济实体国有资产,并在4家重点国有企业实行了派驻财务总监制度,加强了监管,防止了国有资产流失。同时,完善收入信息交流平台,抓好重点税源的控管;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制度,强化对资源性、公益性政府非税收入的征收管理,增强了财政调控能力;深入推进企业二三产业分离,成功分离出了凯莱物流等10家三产企业;融资渠道适度拓宽,推进了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民生财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市积极落实增资政策,结合各镇街财政状况,分层次给予专项补助,进一步提高了津贴补贴执行标准和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深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补偿机制,拨付资金支持全市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现了基层全覆盖。同时,统筹安排各类资金,支持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住房建设,抓好城建开发和新农村建设项目效益分析及统筹测算,大力支持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城中村”改造和经济开发区村庄整合工作,促进了工业化、城市化;深入推进乡村旅游“五朵金花”项目建设,城镇路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投入不断加大。并筹资7000余万元,实施京沪高铁滕州东站站前广场建设,确保了按时投入使用。
“绩效财政”促进管理水平全面提高。市财政部门深化预算改革,加快构建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完整透明的预算制度体系,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和预算执行的时效性和均衡度,并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强化财政“大监督”的观念,把财政监督与财政管理紧密融合,健全完善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制衡,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检查相衔接的新型财政监督运行机制,确保了财政资金安全运行。深化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和政府投融资改革,严格控管公务用车,加强会计管理,增强财政监督检查和“小金库”综合治理的威慑力,严肃了财经纪律。同时,强化对财政资金的审核把关和跟踪问效,探索建立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透明财政”促进财政权力运行更加规范。我市坚持以法制为基础,以运作规范为要求,以依法依规为准则,把财政收支的每个环节都纳入法制轨道,不断完善财政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理财行为的约束机制和严格督查督办制度,实行重点工作月通报、要件办理日调度、重大事项专题调度,财政法制化和规范化建设不断加强。同时,制定更加科学准确的财政资金分配标准,提高财政支出编制的科学性,不断提升财政信息公开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为财政事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
“和谐财政”促进财政事业可持续发展。我市充分发挥财政在社会分配中的作用,统筹促进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支农惠农、人口计生、社会保障和就业、平安和谐、安全稳定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着力健全完善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分配秩序,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财政部门为促进外部环境和谐,主动服务大局、服务部门、服务群众,协调互动、共同应对、形成合力,营造了和谐的财政工作环境。财政部门还不断加强干部队伍的思想政治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民理财服务的本领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