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67条 用时0.015秒
想产生的社会、文化、行业背景及儒墨道的互动,并指出墨家“节用”思想,以“兼相爱、交相利”为社会基础,与“天志”思想密切相关,强调“利民”,是基于实用主义的“节用”,对当今反对铺张浪费有重要借鉴意义。枣庄学院蒋威教授认为,“利民”是墨家清廉思想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墨家关于廉政的主张集......
发布时间:2025.11.06
久。以俭抑奢。“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是司马光提出的治家警示,也是其以俭治家理念的凝练表达。司马光提倡“俭”,绝非是对物资匮乏的妥协,而是基于对“俭”重要性认识的主动选择,他认为“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司马光深刻指出奢侈的危害:“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
发布时间:2025.08.28
个人使用的三种情形看,挪用公款的使用对象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根据公款使用对象不同,认定“挪用公款归个人使用”的条件也不尽相同,这主要是基于二者社会危险程度不同而做的区分。挪用公款罪的行为本质是“公款私用”,擅自将公款脱离单位的管理与控制。在将公款供自然人使用的情形下,公款流向......
发布时间:2025.07.31
史中“循吏”“良吏”“能吏”“良政”传,以及徐有功、陆贽、包拯、海瑞、陆陇其、张伯行、于成龙等清官的单独传记。以正史为核心选目并非偶然,而是基于对廉洁文化“根与魂”的思考和把握。作为中国古代官方史学的核心载体,正史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性与系统性。从史料价值看,正史由历代史官按“秉笔直......
发布时间:2025.07.21
当按照刑法关于受贿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该《解释》并未提及“事先约定”这一条件,因此曾有观点据此认为,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收受请托人财物,只要是基于此前的履职事由收受他人财物,那么此财物必然是此前履职行为的对价,因此国家工作人员就构成受贿罪,不必以双方“事先约定”为前提条件。但根据最高......
发布时间:2025.05.14
时受贿行为就已经既遂是一种法律拟制的完成,通常根据行贿人依赖受贿人利用职权为其谋利的基础事实,可以推断行贿人一般不会转移卡内资金。但这毕竟是基于社会生活经验常理的推断,在具体案件中,当出现相反事实,比如行贿人将卡内资金进行转账、取走使用时,应当尊重客观事实进行认定,不能进行当然推定......
发布时间:2025.04.27
新。“一”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点,是育人体系的核心。“二”即“精于业、和于人”的教育。“精于业、和于人”是基于学校“精 ﹒ 和”文化基本内涵,是 师生“做事求精,做人求和”的基本遵循,是育人体系的两翼,是落实工作的重要抓手。“三”即家校社三方全员、全方......
发布时间:2025.04.21
中,重大损失主要表现为国有公司财产遭受损失,其数额的认定存在“整体说”“比例说”等不同观点。笔者认为,在公司经营过程中,公司的收益及债务都是基于经营整体产生,应整体保护。根据相关规定,因渎职犯罪造成国有控股、参股公司的经济损失,可全部认定为国家利益遭受损失。因此,国有公司人员滥用职......
发布时间:2025.04.08
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作者孙瑞雪,是中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教育精神的创始人,这本书的写作是基于蒙特梭利的教育理论。书里有很多案例和观点,让我不由对号入座,一边翻阅一边告诉自己:要学会爱孩子,就要给他自由……曾经,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
发布时间:2025.03.26
挪用公款数额以案发时未还的实际数额认定”。也就是说,多次挪用且不还的累计计算,多次挪用且系“挪新”用于“还旧”的,以案发时未还数额认定。这是基于两种情况下,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性的不同而做的区分。与多次挪用不还相比,多次挪用且“挪新”用于“还旧”的主观恶性和危害后果显然较轻,不累计计......
发布时间:2025.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