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21条 用时0.013秒
炎炎夏日,骄阳似火,让人渴望寻得一方清凉天地。古代文人墨客,或于月下庭院摇扇,或于溪边湖畔漫步,或于寒舍瓦肆闲读,更有人钟情于竹林深处独坐,形成了“幽篁”这一文学意象。“幽篁”一词最早见于诗人屈原的《九歌·山鬼》,他写道“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意为“我身处幽深竹林难见......
发布时间:2025.07.31
为表达对杨震的敬仰之情,而建设一座四知台。历经沧桑,四知台今已不存,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了一座四知亭。震台月霁作为古昌邑八景之一,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前来,游览之余,也将自己的所见所思写在了诗中。明代学者、诗人薛瑄走到这里,感慨万千,留下一首《题四知台》,流传颇广:“谁能介性抱和衷,笑却......
发布时间:2024.11.07
发达。据《宋会要辑稿》记载,北宋熙宁年间东京城每年需糯米30万石来酿酒,而宫廷内用以酿酒的糯米也在8万石左右。酒之于世,上自缙绅,下达闾里,文人墨客,渔夫樵父,无一日缺此君。宋代有一位著名的宰相叫薛居正,“饮酒至数斗不乱”,而宋真宗也有豪饮斗酒不醉的海量。至于一般文人墨客与市井中好饮者,......
发布时间:2024.09.23
“洁癖”有关。倪瓒志趣不凡、品行高洁、超脱世俗,以至于形成一种不近人群之态,又因不近人群,而不为常人所理解,自成超逸。倪瓒高洁的心性是历代文人墨客都无法复制的。明代的沈周每每临摹倪瓒,他的老师赵同鲁一看到就大喊:“又过矣!又过矣!”沈周一直努力模仿倪瓒,无奈他天性厚重,一笔下去便画重......
发布时间:2024.09.20
承中几经演化流转,有着古老的礼俗与众多神话传说,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唐明皇游月宫等,以及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为中秋节注入丰富内涵,文人墨客借此留下众多诗词文章。千百年来,“阖家团圆”的精神指向,成为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对家乡故土的眷恋,对亲人团......
发布时间:2024.09.13
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时光流转,作为中国传统“四艺”之一的古琴,不仅仅出现在一代代文人墨客的诗词书画里,而且频频活跃在当下的社会文化生活中。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范例,古琴艺术展现出勃勃生机。很多学者致力于古琴文献资料的整......
发布时间:2024.08.05
足球,能在省足球赛拿到名次;给汪曾祺扎最难扎的蜈蚣风筝引来邻居家的孩子羡慕,他的琴棋书画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如其名菊生一般,汪曾祺父亲带有文人墨客的俊逸洒脱,他的“懒”也被汪曾祺老先生学了去。汪曾祺的懒并非面对生活的消极无为,而是学会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慢下脚步,欣赏寻常世间的美。其在......
发布时间:2024.06.27
说过:“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的确,美可谓千姿百态,可谓无处不在。古往今来,关于美这个话题从未停止讨论过。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到平头百姓,但凡与美有关的,人们都愿意品评一二。在众多与美有关的作品中,真正能称得上是佳作的屈指可数,而现代哲学家李泽厚先生的《美的历......
发布时间:2024.04.24
社会责任,她不但教导自己的孩子思上思进,而且把别人家的孩子一样当家人看待。2023年5月,她投资2.2万元,创办了“红帆家庭图书馆”,让喜欢读书的文人墨客和看书练字的孩子有打卡之处。购买了1100余本图书、桌椅板、笔墨纸砚、模仿字帖,安装了空调,创建了“读书茶座”、“书香花园”等品牌。同时,......
发布时间:2024.04.02
和上等贡品加以栽种。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汉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树,有陶桂十株。”唐宋时期,桂花栽培可谓十分盛行,两代文人墨客吟诵桂花更是蔚然成风。如宋代韩子苍诗曰:“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同代的邓志宏《咏桂》也道:“清风一日来天阙,世上龙涎不敢香。”......
发布时间:202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