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9条 用时0.021秒
党,乡党之教达于众庶”“家有洙泗,户有邹鲁,儒风济济,被于庶政”。学风既兴,遂化缦胡为青衿,洽德礼于荒服。及至晚唐,诗人翁承赞为避时乱辞官归隐,他在诗中写到故乡福州,颇有几份得意和自豪:“过客不须频问姓,读书声里是吾家。”“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翁承赞诗中谈及的吾家,......
发布时间:2025.07.31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诗句道出了他的交友态度——不以功名利禄论亲疏,不因门第高低分远近,只要相处欢愉,即便是田父耕夫也可相交。陶渊明归隐后,常与乡邻往来,他在田间地头与农夫共话桑麻,在自家屋舍与父老乡亲把酒言欢,或是他烹鸡漉酒,款待乡邻,以荆柴代烛,欢聚至天明;又或是乡亲携......
发布时间:2025.07.21
代都有回响:范仲淹见饥民啖观音土而立志变法,张养浩见饥民卖子而作《哀流民操》。但这些个体的道德光芒,终究照不亮制度性的长夜。小说结尾的岭南归隐,是士人精神对体制的最后切割。这让人想起张岱在明亡后“披发入山”的选择,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转身。李善德栽种的荔枝树,与王冕画中......
发布时间:2025.05.29
岁的辛弃疾去福建为官,任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等职,辛弃疾欲有一番作为,却在绍熙五年(1194年)连遭他人攻讦,接连降职。辛弃疾打算干脆辞官归隐,却遭到大儿子的阻拦。大儿子认为他的官位还不够高,积蓄的俸禄还少,田地房产都没购置齐全,希望父亲能继续做官,等将来富贵了再退不迟。辛弃疾听......
发布时间:2024.11.07
而至,保持初心至为重要。古代文人深谙进退之道,进可钟鸣鼎食,退可隐居南山,杨万里亦不例外。“小隐隐于竹”,杨万里在《竹隐》中借用竹子表达对归隐的向往。种豆南山下,门对千根竹,或许对杨万里来说,就是对心灵最好的慰藉。 杨万里过了古稀之年选择退休在家,远离喧嚣,归田园居,与竹相伴。......
发布时间:2020.08.21
胜数。他晚年爱好中医学,精通堪舆五行家言论(堪舆,古代指天道与地道。古代有堪舆家、五行家,属方式流派。后指看地形相风水、占卜吉凶等方术)。归隐田园六年,推算自己寿命将尽,给子孙留下遗嘱:“谨守家范,以勤俭孝友为宗,遇事多反己,叠遭以省是非。戒慢,去险躁,励精冶性,而志于学,吾之厚......
发布时间:2016.07.07
胜数。他晚年爱好中医学,精通堪舆五行家言论(堪舆,古代指天道与地道。古代有堪舆家、五行家,属方式流派。后指看地形相风水、占卜吉凶等方术)。归隐田园六年,推算自己寿命将尽,给子孙留下遗嘱:“谨守家范,以勤俭孝友为宗,遇事多反己,叠遭以省是非。戒慢,去险躁,励精冶性,而志于学,吾之厚......
发布时间:2016.07.07
张中鸿自从担任边塞道臣十余年,三次拜谢朝廷赏赐的金钱,四次接受诏书的褒奖,主帅屡次推荐他没有得到应允的旨令,似乎有人想阻止他,他从此辞官归隐的想法更加迫切了。 辞官归乡之后,关闭房门,门前没有宾客的车迹。读书闲暇的时候,亲自督促浇灌园地。故人相互问候,作诗饮酒,逍遥自在而不再......
发布时间:2016.03.17
练士兵,开荒屯田,整治粮饷,都记载在他的奏疏中。其他改革占役,审查虚假冒充,弹劾奸邪的官吏,参奏贪官,终于被有权势的人谗毁,于是拂衣而去,归隐山中,靠自己维持生计一年有余。 因遭逢政治变故,董国光更换便服私出,到达夏镇。几个月后,北还肥城。恰值本省抚台赵公派遣材官(材官,官名,......
发布时间:20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