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4条 用时0.015秒
怀,不见用于世时,亦能持道自守。曾巩即如此。居南丰,远京师,处大山长谷之中,日日为稻粱谋,却不忘手持书卷,孜孜以求,是因为“所好者远”,喜圣人之言,愿以儒道济治天下。未能实现之时,他便以儒家君子人格要求自己。两次科考不第,家中杂务繁复,曾巩承接孔子“忠恕”“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思想......
发布时间:2024.10.29
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略。滕文公任政期间,人丁兴旺,国富民强,“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滕文公因此博得一个“贤君”的美称,滕国也被誉为行圣人之道的“善国”。时光流转三千多年,今天,当我们在说古善国的时候,我们想说什么?相信更多是对古善国,这一中华善政文化,和谐执政思想的发源地的好奇之......
发布时间:2024.10.17
《孟子》一书对中国文化史影响至深至著,尤其在独立人格的塑造、士人气节的培养上,恐无其他经典可与之相比。唐宋以来便有学者指出,“求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孟氏醇乎其醇也”。“孟子有功于道,为万世师。”故作为中国人,都应该认真读读《孟子》。阅读《孟子》,与其他经典一样,都需要借助......
发布时间:2017.06.14
《论语·述而》)。 作为理学先驱的周敦颐,其对君子的理解与儒家一脉相承,但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周敦颐在其名作《太极图·易说》中写道:“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在其另一名作《易通》中论“德”:“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理、通曰智,守曰信。”可见,周敦颐深......
发布时间:201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