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86条 用时0.016秒
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公元207年的秋季,一代枭雄曹操登临位于河北秦皇岛的碣石山,面朝大海,有感而发,写下了名传千古的佳作《观沧海》。碣石山是河北知名的观海胜地,如今作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每年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发布时间:2025.08.19
遭诬陷的林则徐被革职;后再受诬陷于次年6月被充军新疆伊犁。在遣戍途中的古城西安,林则徐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谓逆境中的千古绝唱。故居第一进大厅插屏门前是一尊林则徐半身雕塑。端详这古铜色玻璃钢材质雕塑那深邃的眼神和坚毅的表情,再品读门柱上所悬挂“爱斯民如保赤子,体......
发布时间:2025.08.19
88周年。当天下午,一场大雨湿透了这一带。雨后初霁,大雾弥漫。习近平总书记一行驱车,沿着山路来到狮脑山峰顶的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历史硝烟已散去,英雄之气尚凛然。百团大战纪念碑形如一把锋利的刺刀直插云霄,两侧“烽火台”高高耸立,砖石垒砌的“长城”蜿......
发布时间:2025.07.10
”古往今来,从谢公旦“百支金烛不动心”、况钟“不带江南一寸棉”再到谷文昌“不沾公家一点油”、焦裕禄“不准看一场白戏”,很多先贤、榜样之所以千古流芳,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坚持守公去私。因此,公款、公权,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应该在使用时心存敬畏、严守规矩,切实做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
发布时间:2025.06.16
着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地理边界,又串联起千年历史的烽火与烟霞,最终将岁月淬炼为沉潜于山岳褶皱里的诗意传奇。1000多年前,唐朝诗人韦蟾以其传颂千古的诗句“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水木万家朱户暗,弓刀千队铁衣鸣”,为我们勾勒出了宁夏的富饶美景以及作为边塞重地的独特风貌。遥想当年......
发布时间:2025.06.13
手,经书传习必正襟危坐。一册一牍,皆蕴“格物致知”之思;一吟一诵,尽藏“识仁据德”之旨。规范化的书院阅读行为将读书上升为精神修炼的智慧,为千古读书人塑造出“为往圣继绝学”的文化人格。淳熙七年(1180),白鹿洞书院重建,朱熹取圣贤教人为学之大端,以“五教之目”“为学之序”等揭示于门楣......
发布时间:2025.06.10
撞下,无奈与抗争的精神写照。以阮籍、刘伶等为代表的魏晋名士们纵酒解忧,消解悲情,气韵生动,挥洒自如,绽放着至真性情,追求着诗意人生,演绎着千古流传的魏晋风度,所以有人说魏晋风度犹如《世说新语》中的一杯美酒,既浓烈又温婉,既甘甜又苦涩,酒的醇香穿越了千年却依然令人陶醉。时至今日,《......
发布时间:2025.06.04
仅仅有八载的思家之情,还有感人肺腑的共同感受。他用即见小景,写出人间共情。李白诗中还有一首未知何时所作的《望月有怀》:“清泉映疏松,不知几千古?寒月摇清波,流光入窗户。对此空长吟,思君意何深。无因见安道,兴尽愁人心。”像是《静夜思》的加长版,把“光”“月”“思”都铺写开来,诗中几......
发布时间:2025.05.14
是善于审时度势,站得高、看得远。他在“隆中对”中判定“三分天下”,可谓洞察形势、深通事理。正是明字当头,见事较早、判断准确,助力诸葛亮名垂千古。欲要明事,更应善于思考,从中发现端倪,及时规正航向,避免盲从,甚至走冤枉路。《世说新语》记载了一个故事:“竹林七贤”之一的西晋王戎,有一......
发布时间:2025.03.28
事。那么潘季驯是何许人也,他治河的贡献是什么?潘季驯(1521—1595),字时良,号印川,浙江乌程(今浙江湖州)人,是明代著名治河专家,被誉为“千古治黄第一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潘季驯首次主持治河工作。在此之前,嘉靖三十七年(1558),黄河在山东曹县新集决口,河道乱流,曹县新集至江......
发布时间:2025.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