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滕州市坚持高筑军休红色阵地,建立健全档案收集、活化利用工作机制,持续推进军休红色档案保护传承,全力打造“吾心吾爱”军休党建品牌,不断推动滕州军休服务管理工作高质量发展。

依托实体空间,打造多元化红色档案展示阵地,让军休干部的革命故事可看、可感、可学。一是建设专题展馆。建成滕州籍将军书画作品展馆,全面展示32位滕州籍将军书画作品100余幅,收集整理军休干部书籍、照片、模型等实物档案400余件,通过系统整理滕州籍将军的“军旅档案”和“家乡记忆档案”,深入挖掘革命功臣爱国情怀与乡土情谊,为传承红色基因提供有益教育素材。二是升级文化长廊。改造升级“党建文化长廊”,科学规划展区、创新呈现形式、联动档案资源等,将红色档案中重要事件、英模人物事迹转化为可视化、可感知的图文内容,让历史档案珍藏“活”起来,成为军休干部日常感悟初心、群众接受红色教育的“流动课堂”。

三是打造荣誉展厅。深度挖掘滕州本地革命历史与军休干部奋斗历程,围绕四大核心档案内容展开布局,梳理“滕州著名战役”档案资料,采取实物与图文结合等形式,还原烽火岁月中战斗场景;依托“百名军休干部谱”档案,制作“事迹+实物”展陈,充分展现军休干部从戎报国、退休奉献完整历程;结合“军休先锋榜”档案,集中展示军休干部在革命战争、红色宣讲、志愿服务等方面的先进事迹,凸显军休群体的时代担当;围绕“滕县烈士”档案,缅怀为滕州解放与发展献身的英烈,筑牢爱国主义情感根基。


聚焦军休干部革命经历,采取“上门走访+口述记录”等方式,全面搜集、系统整理红色档案资料,蓄足军休红色档案“源头活水”。一是广泛走访收集资源。组织党员干部逐户走访军休干部,重点记录老干部在革命战争年代、和平建设时期的战斗经历、工作事迹,同步收集勋章、书信、老照片等珍贵实物档案200余件,编撰《红心向党铸荣光·千古流芳载华章》军休干部军旅回忆录,拍摄“致敬韶华·共和国建设者口述历史”微视频,让散落的红色记忆形成完整脉络,让鲜活的革命故事有载体、能留存。

二是分类归档管理开发。加强军休档案“系统化、规范化、实用化”管理,统筹规划建设集“记录历程、服务保障、传承精神”于一体的军休档案室,全面涵盖军休大事记、党建档案、业务档案、军休干部健康档案四大核心板块,既为军休工作留存完整历史脉络,也为精准服务、红色传承提供坚实数据支撑。三是动态更扩容提效。建立军休红色档案动态调整机制,定期沟通走访军休干部及家属,及时收集整理新发现的战地日记、部队文书、生活物件等档案史料;针对年事已高、记忆减退的老干部,安排专人协助梳理过往经历,确保重要历史细节不遗漏。

拓宽军休宣讲教育、特色活动、共建共享等宣传渠道,推动红色档案资源有效转化为教育资源与发展资源,实现革命精神代代赓续传承。一是搭建红色宣讲平台。组织持有珍贵红色档案的老党员、老战士组建“军休先锋宣讲团”开展主题宣讲。宣讲团成员以档案为“活教材”,结合自身经历,生动讲述背后的革命故事、奋斗历程,让听众在真实史料中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红色宣讲42场,覆盖师生、职工 8000余人次,有效推动革命精神进基层、入人心。

二是培塑军休特色文化。紧扣“七一”“重阳”等重要节日节点,围绕红色档案内容组织开展主题文化活动,让红色教育融入日常、化作经常。举办“庆七一・忆初心”“重阳节・话传承”等军休座谈会、思想交流会,筛选不同时期军休干部入党志愿书、思想汇报等档案资料进行展示,以“沉浸式”体验强化党员身份意识、宗旨意识;邀请老干部结合战地日记、老照片、勋章等实物档案,为青少年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情怀。

三是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建立系统内外军休档案资源合作开发机制,推动红色资源共建共享。定期与大青山突围纪念馆、沂蒙红嫂纪念馆、淮海战役旧址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工作交流,相互补充红色档案资料,丰富展陈内容、提升教育实效;深化政企合作,先后与10余家企业单位签订合作协议,邀请军休干部携带档案实物入企开展宣讲、指导活动,推动用红色文化凝聚奋斗力量、引领企业发展。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