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相关结果约4条 用时0.014秒
为“轴心时代”。他认为,在公元前800年—前200年(公元前500年是高峰期),一大批先哲在互相隔绝的世界东、西方出现,如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老子、孔子、墨子、孟子,以色列犹太教的先知,波斯的索罗亚斯特,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摩尼)等。这期间产生了人类至今仍在思考的基本......
发布时间:2024.02.26
要注重对诗歌中反映的中国文化精神的理解。 读诗可兼重情感和哲理 就文学经典的诠释而言,一般诠释学有两种路径:一种是符合论,西方文艺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符合论占有较主流地位。中国的文艺批评基本也是以符合论为主。 《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
发布时间:2021.12.31
距等因素对成像效果的影响进行细致的研究,做出了中国古代对小孔成像问题最为系统、完整的论述。 在西方,最早记载小孔成像现象的是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他在《问题集》(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中记述了阳光穿过树叶或柳条制品的间隙在地上成像的现象,并尝试对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发布时间:2018.02.02
覆盖,产业全域发展,人口全域布局,公共服务全域均衡,构建城乡一体化新格局。二是宜居城市的理念。这是推进全域城镇化的核心。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这句话成为中国2010年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而城市宜居则是......
发布时间:2013.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