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滕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充分发挥文旅融合新优势,大力实施“强工兴产、项目突破”攻坚行动,持续释放大众文化和旅游消费需求,强力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滕州市先后荣获“山东省文旅康养强县”“山东省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市”“山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山东省文化和旅游产业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入选“全国县域旅游百强县”“中国诗意休闲百城榜”,市文化和旅游局获评“全国文化旅游先进集体”。
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效能,群众文化满意度迈上新台阶
文化场馆建设持续推进。总投资6.68亿元的公共服务设施综合馆年底完成建设,镇街、村居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设施实现全覆盖,完成21个镇街192个村居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器材配送工作,建成安妮花阅读馆、善读善品、人和蓝湾等城市书房、柳琴戏传承体验示范广场、滕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非遗展示馆传承所等,打造墨子科技文化城。文旅惠民活动精彩纷呈。举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温泉文化旅游节、全市广场舞大赛、文化惠民演出等品牌节会。深入实施“社区文化艺术节”“一村一年一场戏”、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惠民演出等文化惠民工程,同时开展“艺术进乡村”“美育进乡村”、文博场馆公教活动等文化惠民活动,近三年文化旅游活动累计完成6500余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持续繁荣。《帮忙》获山东省群众小戏小剧展演银奖,大型现代柳琴戏《誓言》入选山东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和山东省优秀剧目网络展演,《一举三得》入选山东省青年艺术人才创作扶持工程,创作《希望的田野》《文公问政》《圣匠鲁班》等情景剧。
聚焦培育文旅产业体系,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取得新起势
大力发展文旅产业。金蜗牛房车营地、滕州市野生动物园、龙振庄园乡村研学旅游度假区、星动营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光大养老·美铭温泉康养小镇一期生态颐园等重点文旅项目开业运营。“十四五”以来,共实施重点文旅康养项目33个,实际完成投资61.7亿元。积极培育龙头企业,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文旅企业46家,以红鹦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网络视听和以鲁班天工木艺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手造文创两大新兴产业发展迅猛,2022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3.23亿元。积极提振文旅消费。持续开展滕州市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先后举办滕州书展、微山湖湿地红荷节、伏羊美食文化节、温泉文化旅游节等13次惠民消费主题活动,累计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352.8万元,对文创产品、文艺演出、影视图书、旅游景区、旅游线路等文旅产品进行补贴,有效地推动文旅消费全面复苏。龙泉广场片区入选第二批山东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做优做特手造文创产业。持续推进“山东手造 善品滕州”工程,组织手造产品企业参加国家、省市大型展会,鲁班锁、铁锅、巧林积木等手造产品在国内外评选中屡获大奖。设立“滕州有礼”双创基地和中国(滕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
园手造营地,打造墨子科创园、姜屯李店工业园2个手造产业集聚区。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目前我市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8项,非遗传承人共计158人,非遗工坊10家。实施旅游产业壮大行动。成功创建山东省第三批全域旅游示范区,近年来,创建山东省乡村旅游重点村2家,山东省景区化村庄9家、国家3A级旅游景区3家。高规格成立墨子科技文化城国家5A级景区创建暨红荷湿地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指挥部,培育打造“百里三圣人·朝圣研学游”特色研学游品牌,持续推出特色旅游线路,红荷湿地(滕州)—南阳古镇(微山)—惠河湿地(鱼台)“运河之旅”成功开航,全市A级旅游景区22处,旅行社21家,旅游接待酒店178家。
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文物保护及考古发掘实现新跨越
田野考古取得丰硕成果。北辛遗址、庄里西遗址等9个项目入选“山东百年百项重要考古发现”名单;母祖山汉代采石场遗址新发现全国首个大型汉代采石场遗址;羊庄镇前毛堌汉墓在国内首次发掘出土螺旋纹类型汉代石柱。岗上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北辛考古遗址公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山东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滕州市博物馆和汉画像石馆成功晋升国家一级博物馆,王学仲艺术馆、墨子纪念馆、鲁班纪念馆、墨砚馆获评国家二级博物馆,我市成为全国唯一拥有2座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县级市。级索镇级索村文史博物馆、柴胡店镇鲁南民俗博物馆成功入选首批山东省乡村(社区)博物馆。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8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全市馆藏文物76433件(套)。
强化文旅监管保驾护航,文化和旅游服务激发新活力
加强文旅市场监管。持续开展印刷业、出版物市场专项检查、娱乐场所集中整治、非法卫星电视接收设施整治和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并在春节、五一、国庆节等重要节点,进一步加强文旅市场监管,确保全市文旅市场平稳有序运行。推进“扫黄打非”工作。在全市组织开展“扫黄打非”集中整治活动,深化固边、净网、护苗、秋风专项行动。开展中小学校园周边文化市场环境整治和网络直播平台、网络游戏集中整治,持续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工作,筑牢基层防线。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开展权责清单梳理,推进文旅行业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推动文旅行业电子证照社会化应用。近三年,共组织行业检查、安全生产检查“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等各种检查28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3000余人次,检查文旅企业1440家。
下一步,市文化和旅游局将紧跟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大力实施群众满意度提升、文物非遗保护利用、文化产业培育、文旅消费提振、旅游产业壮大、文旅融合发展、党建人才支撑等“七大行动”,努力实现建成新时代历史文化传承新高地、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文化强市四大目标,奋力开创文化旅游工作新局面,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