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近年来,市交通运输局牢固树立“大交通”发展理念,聚焦“强工兴产、项目突破”四年攻坚行动,以更高视野服务重大战略,以更大力度狠抓项目建设,以更优水准提升治理效能,努力把良好的区位交通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
抓项目、稳投资,综合交通积厚成势。近年来,我市积极扩大交通有效投资,全力推进高速公路和国省道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了服务能力较强、资源配置较高的综合通道布局。临滕高速完成投资4.67亿元,累计支付资本金1.02亿元,附着物清理基本完成,交付净地13公里,力争7月底前实现全线净地交付。省道321枣梁线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段改建可研报告已通过省厅组织的专家审查,设计单位正完善工可报告。龙岭路西沿完成初步设计。国道518日定线完成涉滕产业规划、河流水文等资料收集。枣庄机场先后开展了导航台和连接道路的地界测量、红线划定、附着物清点等工作。“四好农村路”提质增效,今年计划投资2.887亿元,重点实施160公里农村公路大修提升、6条25.7公里乡道大修提升以及6座危桥改造工程等项目,并结合全市规划的6个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6个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创建项目,启动实施农村公路大中修改造提升,做到路面、路肩、绿化、排水、安防、公交站点、文化驿站“七个同步建设”,打造农村公路新亮点。同时,积极谋划依托交发集团搭建交通投融资平台,围绕“四好农村路”项目,对农村公路整体打包取得立项批复,争取省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贷款扶持。目前,项目贷款、抵押担保材料等已在省农发行获批,首批项目资金已进入放款程序。
重科技、严管理,治理水平显著提升。突出精管善治,充分运用市场化、法治化、信息化等手段,提高行业治理能力,全力营造安全畅通高效的交通运输环境。坚持以智能化、数字化技术赋能交通执法,利用交通运输信息一体化平台、治超非现场执法设施等,推动执法由“大海捞针”式的“粗放型”执法模式,向“定点清除”式的“精准化”执法模式转型,实现执法效能“量”“质”双升。上半年,累计查处违章车辆596辆次,其中非现场超限车辆336辆次;监督卸载1620辆次、3万余吨。全面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结合“全市交通运输领域夏季安全集中整治行动”“交通运输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等,检查各类企业216家次,排查隐患420余处;对102个违法违规企业、车辆进行立案处罚,接收超限超载抄报468件,通知预警企业30家、停业整顿16家,立案处罚货运源头企业4家,运输市场秩序持续优化。在此基础上,积极破难点、疏堵点,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大件运输走访服务,努力搭建政企良性沟通渠道,切实提高大件运输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真正使大件运输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有力抓手。
优服务、惠民生,多元发展蓄势增能。路网的不断完善,不仅让交通更加“畅安舒美”,也真正提升了城乡均等化服务水平。健全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完善“物流+智慧”“邮快+货运”“供销+配送”“客运+邮快”模式,全力打造“场站资源共享、运力资源共用、信息资源互通”的市、镇、村三级物流体系,推动商贸物流在整体“节流降本”的同时,以“多元化”经营服务“创收增效”,实现“1+1>2”的配送能力升级,畅通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配送通道,用新模式、新服务打通城乡大动脉,畅通乡村微循环。同时,按照“全域覆盖、常态督导、长效治理”的思路,深入推进国省道和农村公路三级“路长制”建设,全市农村公路优良路率达到72.4%,优良中路率85.2%,县乡路三级路比例74.5%,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显著成效,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