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岗镇地处滕州市西南部,西邻微山湖,镇域总面积79.8平方公里,辖72个行政村、13.9万人口。近年来,西岗镇坚持以“乡村振兴示范镇”和“滕州副中心城市”建设工作为统领,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城镇建设、现代农业、数字乡村和生态文明建设,先后荣获全国重点镇、国家卫生镇、平安山东建设先进集体、山东省乡村振兴突出贡献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获评“我喜爱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赢得了省级创新提升行动“县域次中心镇”试点发展机遇,成功跻身“全国百强镇”。
传统工业重镇实现“华丽蝶变”。坚持“大抓工业、抓大产业”,发展壮大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全镇“四上”企业38家。转型升级传统产业。坚持“依托煤、延伸煤、不唯煤”,推动煤化工产业向精细化、高端化发展,先后实施高端铸件技改、干熄焦及余热发电等重点项目,加快形成以甲醇、苯制品等为主打产品的百亿级高端化工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规划建设鲁南绿色循环经济产业园,引进富利森固废综合利用、辛诚植物猫砂等一批重点项目,大力发展再生资源深加工、固废综合利用和绿色低碳建材等新材料产业,加快建设鲁南地区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谋篇布局未来产业。抢抓“碳达峰、碳中和”发展机遇,引进中煤新能源产业园、欣旺达零碳产业园、华电20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等一批新能源项目,聚力打造百亿级新能源产业基地。
小城镇建设实现“跨越腾飞”。坚持打造“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宜居城镇”,集聚发展要素,加快产城人文一体化发展。解决“人气”的问题。充分利用压煤搬迁、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加快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全镇累计搬迁整合20个村,转移农村人口3.4万人,基本实现从农民向市民身份的转变。解决“身安”的问题。立足城镇建设实际,在主城区规划了9平方公里的居住区、2.3平方公里的循环经济园区、1.5平方公里的临港物流园区,形成“一城一园一港”发展框架,城镇建成区面积达300万平方米。解决“心安”的问题。加快补齐城乡基础设施短板,实现硬化路户户通、大管网自来水村村通、社区燃气入户、镇驻地集中供暖、集中污水处理和环卫市场化“六个全覆盖”,建设西岗大厦双子座商业综合体、体育公园、九年一贯制中心学校、九龙湾湿地公园等基础配套设施,打造城乡共建共享新风貌。
土地流转激活农业“一池春水”。西岗是全国土地流转的发源地之一,全镇累计流转土地4.9万亩,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致富渠道。依托土地流转优势,动员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等“入股”的形式,发展生产经营型、土地股份型、服务劳务型等多类型合作社,全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达到210家。现代高效农业推动三产融合发展。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先后招引云尚善品智慧农业产业园、华食汇出口食品加工、全降解植物餐盘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项目,完善“企业做服务、农民(合作社)搞生产”模式,打造了集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为一体的生态农业产业链条,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文旅融合打造乡村振兴示范样板。立足西岗涉农产业和文旅资源特色优势,以九龙湾公园文旅资源为载体,重点培育集种植、养殖、采摘、苗木培育四大产业和农产品深加工、文旅亮点开发为一体的生态涉农综合产业集群,全面打造宜居宜业的齐鲁样板示范片区。
数字赋能开启城乡“智慧大脑”。全域“一屏通览”。搭建全镇数字乡村平台,整合雪亮工程、数字城管、环保监控等,开发连接9个党总支、72个村的视联网,采集全镇13.9万居民基础信息,打造镇域VR实景地图,实现全域信息“一图全览、一键直达”。织密“红色网格”。深耕网格化建设,在全镇划分基础网格73个、专属网格9个、楼栋和街巷单元网格762个,共确定73名党员网格长、577家党员中心户、805名党员志愿者,实现“千网”汇入“一格”。提升“服务速度”。建设“云上审批”综合服务中心,搭建“云盖章”应用场景,通过线上指导,即时审批,缩短群众办事时间,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打造“智慧农业”。大力发展智慧农业,通过气象站、温湿度、土壤酸碱值监测设备、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工具,实现线上巡田、气象预警、病虫害精准防治等功能,助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产增收。
采煤塌陷地变身“生态聚宝盆”。加快推进采煤塌陷地治理,建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塌陷地治理样板工程。生态修复变良田。先后争取国家、省市塌陷地治理政策支持,围绕土地整平修复、农田水利建设、道路基础建设,先后对1.5万亩采煤塌陷区实施生态修复,塌陷区变成可耕种的农田,惠及13个村居、1.5万群众。因地制宜建湿地。积极实施绿化工程,因地制宜在矿坑、裸岩、荒地等处,建成九龙湾湿地公园、人民公园、红旗广场、号角广场等节点景观,全镇森林覆盖率达到50%,实现了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华丽转身。变废为宝建光伏。持续深挖“光伏+”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融合技术,大力推广“渔光互补”“农光互补”项目,推动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有机融合,实现采煤塌陷地由“包袱”到“财富”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