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滕州专题 > 热点专题 > 优惠政策库 > 招商优惠政策 > 营商环境

关于开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 突破行动的实施意见

发文时间:2021-03-11 发布机构:滕发〔2021〕6号

关于开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

突破行动的实施意见

2021年311日)

为全面落实枣庄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有关部署和要求,加快构建“633”现代产业体系,挺起滕州工业脊梁,为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市委、市政府决定,开展“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2021年-2023年)攻坚突破行动。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聚力“先把经济搞上去、集中精力强工业”,以构建“633”现代产业体系、打造“247”大企业领航发展新格局为抓手,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传统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化、智能化、协同化发展,加快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倾力打造京沪廊道先进制造业高地,努力实现“一年全面起势、二年初见成效、三年取得突破”攻坚目标,全力推动滕州“强市崛起”。

二、行动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尊重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作用,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效于企,打造“政策洼地、环境高地”,引导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实施“双招双引”,突出以企招商、精准招商,引入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进一步培育增量、优化存量、提升质量,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2.坚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以推动企业、园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为主线路,以产业园区为躯干、以沿链集聚为脉络、以龙头企业为关节,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集群发展体系。围绕龙头企业,沿产业链布局关键生产要素,进一步强链补链延链,推动产业链县域闭环化、完整化,加快构建企业、产业、区域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生态体系。

3.坚持创新驱动、集约发展。把创新作为引领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打好创新成果转化、高端人才招引攻坚战,大力培育经济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实现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深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产业和企业绿色、低碳、循环、集约发展。

4.坚持龙头带动、融通发展。实施企业梯次培育计划,积极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全力培育领航型、专精特新型、创新成长型企业,大企业发挥行业龙头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发展,中小微企业专注细分领域为大企业注入活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微企业铺天盖地融通发展新格局。

三、行动目标

——县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通过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到2023年末,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420家,工业投资、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以上,新增上市企业5家以上。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94亿元,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2个,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36个。全市限上批零住餐企业达到269家,网络零售额达到60亿元。全市旅游消费总额达到115亿元,新创建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1个、五星级酒店1个,建成健康养老项目10个以上。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力争到“十四五”末,高端装备、高端化工2个支柱产业规模突破1200亿元,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4个新兴产业规模突破600亿元,食品、建材、煤电等一批传统产业质量效益显著提升,高质高效农业产值突破150亿元,专业市场、仓储物流、电商经济、循环经济4个产业集群规模分别达到300亿元、300亿元、200亿元、100亿元,全市旅游消费总额达到170亿元,文化产业产值达到65亿元,基本建成现代产业体系,塑成产业发展优势。到2030年,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高质高效农业、新型商贸物流业、特色文旅康养业协调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四、突破重点

(一)打好主导产业培壮攻坚战。精准对接省“十强”产业和枣庄市“6+3”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先进制造业和高质高效农业、新型商贸物流业、特色文旅康养业三大产业,改造提升煤电、建材、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力争到2023年末,六大先进制造业营业收入突破900亿元;高质高效农业产值突破146亿元,新型商贸物流业产业集群规模突破500亿元,文化产业产值突破45亿元。(责任单位:各产业专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滕州经济开发区、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各镇〈街道〉

(二)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充分发挥各产业专班专攻机制,落实好“链长制”,绘制“产业生态图谱”,编制产业链企业和项目清单,围绕“1个图谱”和“N张清单”,聚集要素、配置资源,推动精准串点成链、建链成群。实施“强链”工程,每个产业确定1-2家“链主”龙头企业,支持“链主”聚焦主业,吸引配套企业落户滕州,形成产业链核心凝聚力。实施“建链”工程,精准把握产业链发展方向,加强与世界500强、全国500强、行业领军企业对接合作,积极招引产业链高端项目落地建设,塑造产业链条上新的增长点。实施“补链”工程,支持高端化工、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开展兼并重组、产能协作、技术合作,打通产业链堵点、连通产业链断点,补充和完善产业链,加快实现链式集聚、集群发展。(责任单位:各产业专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滕州经济开发区、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各镇〈街道〉

(三)打好创新能力提升攻坚战。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着力打造联泓新科、鲁南化工等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标准引进科技创新平台和组建创新创业共同体,支持中科院化工新材料中试基地、华数智能制造研究院、中国化学鲁南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协同创新载体建设,积极争创国家、省级各类创新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行科技攻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机制改革。探索建设异地科技孵化器,鼓励企业大力开展产学研合作,掌握更多核心技术,不断提高竞争力。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墨子创新奖”和优秀外国专家项目评选,努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参与创新的浓厚氛围。抓住枣庄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契机,积极争取更多国家和省级政策支持,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2023年,新增国家级创新平台1个以上,新增省创新平台20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50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2.06%,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93%。(责任单位:市科学技术局、市委组织部、市发展和改革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滕州经济开发区、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各镇〈街道〉

(四)打好传统产业转型攻坚战。落实落细枣庄“双千”,持续推进“三百”工程,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煤电产业提高煤电一体化水平,因地制宜推进热电联产和低热值煤及综合利用发电,加大矿井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力度。建材产业围绕绿色化和装配式,大力发展节土、节能、利废、环保、多功能新型墙体材料、高端水泥制品和可循环利用建筑材料,鼓励企业采用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积极创建绿色矿山和绿色工厂,打造“一站式”绿色建材骨干企业和生产基地。食品产业围绕消费升级和健康需求,不断提升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产品结构升级,向绿色、健康、营养方向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能源事务中心、枣庄生态环境局滕州分局、市应急管理局,各镇〈街道〉

(五)打好企业梯次培育攻坚战。实施“247”领航型企业培育计划,鼓励支持龙头骨干企业扩大产能、开拓市场、兼并重组,综合运用“亩产效益”评价结果,加大政策资源要素倾斜力度,重点培育鲁南化工、联泓新科2家企业营业收入过100亿元,正威华能、恒仁工贸、腾达科技、鑫迪家居4家企业营业收入过50亿元,盛隆化工、金晶玻璃、东郭水泥、辛化硅胶、东方钢帘线、鲁南中联、新源热电7家企业营业收入过20亿元。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计划,坚持创新驱动、市场带动、上下联动、持续推动,分层分类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群体,到2023年末,在产业链重要节点培育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6家、“瞪羚”企业18家、“专精特新”企业45家。实施中小微企业提升计划,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到2023年末,新增“四上”企业331家、股份制企业50家,境内外上市企业发展到6家。(责任单位:各产业专班,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金融服务中心,各镇〈街道〉

(六)打好智能制造赋能攻坚战。鼓励智能装备企业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大力推动机器换人,探索推进离散型和流程型智能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数字化管理等六大新模式应用,鼓励支持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骨干企业加快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实现智能制造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加快 5G 等新型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实施“5G+工业互联网”工程,开展企业内网改造,推进企业级、行业级、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每年在两化融合、企业上云、5G 工业领域应用等方面培育一批省市试点示范企业,到2023年末,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到5家,工业企业重点设备上云达到25家,工业数字化应用场景达到35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产业发展服务中心,滕州经济开发区,各镇〈街道〉

(七)打好双招双引提质攻坚战。围绕“633”重点产业,坚持招大引强、招新引高,精心绘制招商地图,聚焦产业链建链强链延链补链,深化与央企、世界500强、省企、产业“头部”企业合作,集中力量精准招引亩均效益高、税收贡献大、科技含量高的优质项目。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实施重大项目引进、社会化招商、飞地经济、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招商激励政策,对招商贡献大的单位和个人,授予“滕州招商功臣”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对符合产业政策、投资额特别大的重点招商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和特事特办。鼓励支持市内企业通过股权转让、合资合作等方式引入战略投资者。优化提升“滕州英才”工程,深化“人才+项目”招才引智模式,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重点企业,大力引进培养高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持续办好高层次专家滕州行、高端论坛等活动,每年柔性引进“两院”院士、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40人以上。推行“人才飞地”模式,鼓励在发达地区设立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研发中心、招才引智工作站,积极承接人才和项目转移。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招商引资服务中心、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科学技术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镇〈街道〉

(八)打好产业园区建设攻坚战。突出园区核心载体作用,大力发展区中园、园中园,集聚优势资源要素,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生态环保设施承载能力。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滕发集团实体化运营,加快产城一体化发展,确保成功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实施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基础设施综合提升项目,加快智慧园区建设,打造国内一流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持续规范提升墨子智能制造产业园、绿色制造产业园、高端玻璃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等专业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积极构建企业集聚、产业集群、要素集约的工业产业生态圈。加快马铃薯现代产业园等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托嘉誉商贸城、杏花村干杂海货市场等,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孵化基地,每年新增标准厂房不低于30万平方米。落实“飞地经济”政策,每年每个镇街至少招引落地1个“飞地”项目。(责任单位:市财政局、市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滕州经济开发区、鲁南高科技化工园区,各镇〈街道〉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推进落实重大规划、重大政策和重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府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任务分解、综合协调、调度督导、年度考核等工作。建立市级领导帮包产业、帮扶重点企业和项目工作机制,及时协调解决产业发展、企业生产、项目建设等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各部门、镇街要把三年攻坚突破行动作为当前“头号工程”来抓,坚决树立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协作意识、服务意识,研究具体落实方案、细化工作措施、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二)强化要素保障。积极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完善“标准地”供应制度,破解土地指标、煤炭指标、环境容量等要素瓶颈制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进项目“拿地即开工、建成即使用”。统筹抓好增存挂钩、增减挂钩、占补平衡,加快处置批而未供和低效闲置土地,盘活的土地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创新财税支持产业发展方式,用好用活政府投资基金和股权引导基金,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应急转贷资金等放大作用,落实国家增值税改革措施,用足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撬动更多资金投向重点产业、重点项目。加强金融综合服务能力建设,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发展产业链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企业上市挂牌,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三)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流程再造,优化“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全面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制、收费目录清单制,落实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帮办代办等措施。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价值观念,形成“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环境。坚持“五心”“五个一样”,实行“入企五问”常态化,认真落实各级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土地房屋产权等历史问题,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各种壁垒。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维护企业家权益,加强政企沟通、亲清互动,加大优秀企业家评选表彰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企业家、支持投资者、服务纳税人”的浓厚氛围。

(四)突出绿色安全。坚决守住生态环保和安全生产两条底线,提升产业绿色发展能级和本质安全水平。严把项目建设环保准入关,坚决摒弃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产业转型升级。在能耗强度达标的前提下,对单位能耗达到先进水平的重大项目优先给予用能保障。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积极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培育低碳技术和产业,支持园区和企业开展清洁生产、节能技术改造、循环化改造,推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升。深入实施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大力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落实安全生产措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五)严格督导考核。建立综合协调推进机制,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实行“月通报、季考核、一年一观摩”制度,强化对工作完成情况闭环管理、过程管控,及时破解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制定科学务实的考核评价体系,结果纳入综合绩效考核,并强化结果运用,作为干部考核评价、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积极营造浓厚社会氛围,在全市形成推进“强市崛起”的强大合力。

附件:1.附件1滕州市“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任务目标.docx

          2.附件2聚焦产业振兴加快高质量发展工作专班成员名单.docx

          3.附件3《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施方案》.docx


Copyright @ 2000-2018 Tengzho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主办:滕州市大数据产中心 Tel:0632-5888998 E-mail:Webmaster@tengzhou.gov.cn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