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9日,第五届山东省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在枣庄市文化中心举办。本届赛会主题为“青春志愿行 奋进新征程”,涉及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为老服务等14个类别,共计200个项目入围大赛终评。经过激烈角逐,我局参赛的“善分·善成”环保科普志愿服务项目获得银奖。
据了解,“善分•善成”环保科普志愿服务项目以滕州市垃圾分类科普教育基地为依托,以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为教育重心,以科普宣传垃圾分类知识、指导分类实操为手段,通过“聚焦式”服务,把环保科普“送”到居民身边,引导市民群众做好“垃圾分类关键小事”。
一是围绕常态长效,建立“理论+实践”全方位科普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志愿者实施垃圾分类应用课题探索、创新分类设施、文创作品研发,开展分类入户调研,推动垃圾分类科普宣传不断向纵深推进;以低年级学生、幼儿园为重点,分批次走进校园,着力打造垃圾分类示范学校,达到了“宣传一人、带动一片、引导一方”的良好效果。
二是围绕扩面提质,构建“线下+线上”多元化科普宣传格局。线上借助微信、抖音、上善传媒等媒体平台,开设垃圾分类讲座,发布厨余垃圾环保酵素和创意手工艺品制作教程,建立“善分·善成”垃圾分类环保科普站;线下服务覆盖辐射滕州市16个镇、5个街道,志愿者引导带领学生家庭参与“物尽其用 变废为宝”文创实践,在亲子互动中,培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环保理念。
三是围绕阵地建设,打造“室内+户外”立体式科普教育平台。室内以2座固定场馆、2台移动科普站为主体;户外以3处主题公园为载体,教育培训、体验教学、游戏互动,面对面开展垃圾分类实践教学活动,让科普范围更广、受益覆盖面更宽。
为推进项目成果转化,志愿服务队组建创新团队,以“5J”创新工作法为引领,搭建“本职工作 + 志愿服务”创新平台,经过实践探索,所在基地被命名为“山东省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近来,志愿服务队专攻“多维式垃圾分类科普方式”课题研究,取得《扩展式科普勾臂箱》《一种方便运输的公益宣传体验室》等1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种环保展示用画卷式展览台》等40余项五小成果,其中,有3名大学生志愿者在参与本环保科普项目活动中获国家专利,既提高了项目实效性,又增加了项目科普吸引力,并成功实现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