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桥镇“北辛之旅”片区小魏河湿地
挖掘资源禀赋
趟出片区带动、融合发展的滕州路径
坚持既“好看”又“有体量”,着力在塑形上下功夫,将地理相邻、资源相似、产业相通的村庄连片规划、一体建设,扮靓颜值刷新底色,探索形成了“两区”建设的滕州模式。打造景村融合、生态休闲型片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挥市域内乡村山水田园禀赋,将村庄建设与景点打造紧密结合起来,聚力创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片一风光”的示范片区。“微湖渔家”和“龙湖月色”片区,依托辖区微山湖湿地旅游资源和龙山龙湖自然风光,大力创建生态品牌,挖掘人文景观,培育“和美乡村+”农业、旅游等新业态,推动田园变公园、村庄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村民变股东,通过发展生态旅游、观光旅游、康养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通道,把生态优势变成民生福利。打造产村融合、产业带动型片区。依托乡村特色资源,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培育新业态,贯通“产加销”,强龙头、补链条、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优化升级。“凫山菜乡”和“富美薯乡”片区,发挥“中国马铃薯之乡”的品牌优势,以“自主创新”育好种质芯片,以“两薯一粮”推广高效种植,以“农超对接”打通销售渠道,提升产业创富质效,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秀美荆河”省级示范区,通过镇园区招商、盘活闲置土地新上项目、党支部领办种植合作社等,打造了一批村民家门口的就业工厂和联农共富工坊,转移农村劳动力3500余人,人均月工资性收入4500元。打造文村融合、文化传承型片区。大力挖掘北辛文化、墨子鲁班文化、非遗文化等历史文化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不断推进乡村文化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北辛之旅”和“古薛枫韵”片区,通过加强对北辛遗址、薛国故城遗址的保护利用,全力打造北辛省级遗址考古公园、薛国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切实让历史文化资源留下来、活起来。“漷水琉香”片区挖掘农村传统文化基因,将漷河生态、玻璃元素、特色农产品、非遗文化融合布局,致力打造书香、麦香、菌香、果香、牧香、花香“六香四溢”新场景,构建了以文润村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龙阳镇“龙湖月色”片区“关中印象”美食街
聚力铸魂赋能
夯实强村富民、全面振兴的支撑保障
把“好用”和“有品位”作为“两区”建设可持续的“里子”,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加强机制创新、要素集成,促进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增强了内生发展动能。重塑农村人居环境。将片区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坚持分类施策、梯次创建,对510个清洁村庄薄弱村开展“六治行动”,对85个清洁村庄创优村开展“六化提升”,对3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开展“六美创建”,清理农村生活垃圾4.7万吨、畜禽养殖粪污1.6万吨,整治残垣断壁和盘活房屋175户。去年以来,累计建成“美丽庭院”4.3万户、农村清洁取暖5.8万户,改造农村户厕389户,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四分类集中投放点1013处,成功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山东省美丽休闲乡村”3个。蓬勃发展乡村产业。坚持“农是根、文是魂、旅是花、富是果”的理念,因地制宜、放大特色,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做足做活“土特产”文章,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休闲农业、农村电商、文化创意等新业态不断涌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852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2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50.4%。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1个、省级7个,培育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2个,打造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2个。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村民自治为基础、各类村级组织互动合作的乡村治理机制逐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农村持续稳定安宁,2个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以弘扬善文化、创树新风尚为主要内容,探索“善文化进万家+文明实践+乡村文化振兴”互融共建模式,推动“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全域构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农村文化礼堂三级阵地,建成一批家风家训馆、村史馆、农民书屋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遏制,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形成,农民精神风貌持续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