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绿色兴农,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为响应全省粮油绿色高产高效行动,努力探索推广水肥一体化、蓄水保墒等技术应用成效,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带来的机遇,大众网·海报新闻联合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特别推出《逐新提质 技术赋能》水肥一体化技术助力齐鲁乡村振兴系列报道,宣传展示水肥一体化技术模式,营造节水增粮良好舆论氛围。
海报新闻记者 王海霖 枣庄报道
走进滕州这个全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首先被它在农业生产领域取得的一系列荣誉所震撼。2023年,滕州被列为全国首批19个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县,当年玉米产量创黄淮海玉米单产最高纪录。2024年滕州被列为全国小麦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全国玉米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全省节水增粮推进县。滕州还先后多次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等荣誉称号。
“滕州市提高玉米产量的成功秘诀在于采用了密植和滴灌水肥精准调控技术,这些技术的推广使得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滕州市农技人员告诉记者,以精准调控为关键的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是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由“小面积高产创建”向“大面积单产提升”跨越,进而推动粮食增产增效的有力保障。
1000套水肥系统有力保障10万亩示范区高产
做好典型培育,样板示范引领是关键。滕州市在“吨半粮”创建核心区内的级索镇、姜屯镇等5个重点粮食主产乡镇,各建设一块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样板田,每个样板田面积在200亩以上,总面积1000亩以上。
据滕州市农技部门专家介绍,每个样板田都高标准建设了水肥精准调控系统,铺设了滴灌管网,玉米种植密度控制在亩均 6000 株左右。重点开展合理密植、水肥精准调控、地力培肥等关键技术的试验攻关。
据悉,在滕州市粮食主产镇建设的10万亩玉米密植高产示范区,使用中央预算内资金配备了1000套水肥精准调控首部系统,并统一配套安装滴灌主管道和支管道,农户使用配套自筹资金购置滴灌毛管、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开展管道铺设、玉米播种和水肥一体化管理。通过落实“四个精准”技术措施,集成推广玉米密植水肥精准调控高产栽培技术,引领带动全市玉米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因地制宜制定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方案
传统的玉米生产种植,往往存在着种植密度偏低、水肥投入不合理、肥料利用率低等系列问题。滕州市积极发挥部省市县镇五级技术指导体系作用,充分利用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技推广中心、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的技术资源,同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滕州市玉米密植高产精准调控技术方案》,在玉米种植密度和水肥精准施用方面做全程技术指导。
在农业专家和科研机构的助力下,滕州引进京农科728、登海685等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高产耐密抗逆性强新品种,将玉米种植密度由每亩4200株提高到每亩6000株左右。
施肥方式由种肥同播“一炮轰”改为全生育期内滴灌追肥,利用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技术,全生育期每亩总投肥量60-70公斤,亩均减少化肥用量2-3公斤。全生育期内共灌水5-6次,亩总灌量100-200立方米。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和运用,节水节肥增产效果显著,为滕州的玉米单产提升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