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是中药材生产的关键时期,天气条件复杂多变,田间管理环节繁多,各区(市)要提前谋划,科学布局,多措并举,加快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保障我市中药材安全稳定供给。
一、科学选择品种
要根据《山东省道地药材、特色药材名录》等文件内容,紧扣药材生产的道地性原则,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引导药农科学选择栽种品种。有产业基础及种植历史的地区,应重点发展丹参、西洋参、金银花、北沙参、瓜蒌、山、黄苓等“鲁十味”品种,审慎引种非道地性品种。
二、加强基地建设
生产基地建设是中药材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重要抓手。要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种植药材前对种植基地进行整体布局和规划,合理选址、科学建设、规范管理。探索利用山地、丘陵、林地等区域种植中药材,鼓励采用仿野生种植、林下种植、间作套种等高效绿色生态生产模式,合理解决粮药争地矛盾。
三、抓好整地播种
(一)及时整地。要时刻关注土壤墒情和天气变化情况,及早整地播种。金银花、玫瑰、黄精等越冬品种,要及时清理田间杂物,创除病株,抽芽返青后要浇好返青水,施好返青肥,促进根系生长。丹参、黄芩、桔梗、柴胡等春播品种:土壤化冻后及早平整土地,合理施用底肥,鼓励配套使用水肥一体化设备。
(二)备好种子。播种前要提前对种子(苗)进行准备或处理,检查预留种是否有腐烂或发芽现象,对购买的种子(苗)要做好种源鉴定和外观检查,避免使用带病苗、带虫苗以及非药用品种。播种前对种子(苗)进行筛选或分级,生产中使用一级种子或种苗,提高出苗率和成苗率。
四、强化田间管理
(一)多年生品种。金银花、玫瑰等多年生花类药材重点做好早春剪枝工作,留足开花母枝,更新骨千主枝,提高抗逆能力。要及时疏剪密枝,增加内部通风透光。开花后将残花和枯枝剪去,为其生长保存养分。及时去除病枝病叶,适时进行生物防控。严格按照《中国药典》(2020年版)及其他相关技术规程的要求进行采收,保障药材品质。
(二)当年生品种。丹参、黄芩、桔梗等当年生根和根茎类药材,要时刻关注土壤墒情和气候变化,适时抢种植:栽种时期应不晚于4月底,尽可能延长药材生育期。推荐使用根段、种苗移栽,起垄覆膜栽培,提升药材出苗率及单株鲜重。
五、加强病虫害防控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注重绿色安全,坚决杜绝使用《中国药典》(2020年版)规定的33种禁用高毒、剧毒农药。加强田间病虫监测,抓住关键防治期,适时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推荐使用天敌昆虫、生物药剂、微生物制剂等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确保药材安全、有效、可控。
六、科学防灾减灾
近年来,春季气候条件不稳定,时有干旱、大风、倒春寒发生。各区(市)要提前编制防灾减灾预案并及时落实,降低异常气候天气对中药材生产的影响。对于干旱天气,要及时进行浇水促生长,可用秸秆、杂草、地膜等进行覆盖保温。对于可能发生的低温寒潮天气,可提前采取喷施化学防冻剂、进行浇水等措施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