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情况:阴霾下的少年
在山东滕州市一个不起眼的村庄里,14岁的小腾(化名)与年逾七旬、身患多种慢性病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命运的阴影早早笼罩了他:父亲在他三岁时离世,母亲随后失联。生活的重担压垮了迟暮的老人,也让小腾的世界日益封闭。他常年困于家中,几乎没有朋友交流,眼神躲闪,沉默寡言,如同一株生长在幽暗角落的幼苗。当滕州市民政局联合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志愿者团队计划开展暑期困境儿童关爱活动时,这个亟需阳光照拂的家庭被列入了重点帮扶名单。
二、实施过程:破冰与耕耘
前期评估与方案制定:民政局工作人员与志愿者骨干提前入户走访,深入了解小腾的家庭困境、居住环境及其强烈的抗拒心理。团队据此制定了以“环境改善为切入点,心理关怀为核心”的帮扶策略,特别强调行动中需保持极大耐心,尊重小腾的界限。
介入策略:
1.环境改造先行:聚焦于创造安全、整洁、有尊严的物理空间,尤其重视小腾个人空间的整理。
2.心理关怀并重:采用非压迫性陪伴,允许小腾保留距离感,同时敏锐捕捉建立信任的契机。
3. 灵活分工协作:志愿者团队内部明确分工,确保环境清理高效进行,同时预留情感支持力量。
具体行动:
“摔门”后的选择:活动当日,当一群充满热情的志愿者踏入小腾家院门时,预料中的抗拒发生了——小腾猛地摔上自己的房门,转身冲出了院子,留下一片尴尬的寂静。志愿者团队并未慌乱。
双线行动启动:一名富有亲和力、接受过基础心理沟通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迅速做出反应,他轻声对同伴说“我去看看”,随即不紧不慢地跟了出去,保持着安全的距离,尝试在村口大树下与小腾开启“偶遇”式的闲聊。与此同时,其余志愿者在爷爷奶奶局促的感谢声中,戴上手套,拿起工具,开始了“挥汗如雨”的卫生大清扫。
特别的“心”空间:志愿者们对小腾的房间倾注了格外的心力:散落的衣物被仔细叠放整齐;蒙尘的书籍按学科和大小顺序,一本本地在简易书架上重新列队;杂乱的桌面变得清爽有序;地面、窗台、每一个角落都被认真擦拭。整个家,尤其是那个属于小腾的狭小空间,一点点褪去陈年的灰暗与无序,焕发出久违的整洁与明亮。
无声的邀请与回应:当小腾在志愿者的陪伴下,带着几分迟疑返回家中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怔住了。她慢慢走进自己的房间,手指轻轻拂过排列整齐的书脊,环顾四周。一丝难以察觉的、混合着惊讶与喜悦的光亮,终于在她低垂的眼眸中闪过。他抬起头,脸颊微红,用几乎听不见的声音对身边的志愿者小刘说了句:“…谢谢。” 更令人欣喜的是,他默默拿起一块抹布,加入了正在擦拭最后一张桌子的志愿者行列。
三、成效与变化:从紧闭心门到拥抱阳光
环境的焕新:家庭居住环境得到彻底改善,卫生状况显著提升,为祖孙三人创造了更健康、更有尊严的生活空间。
小腾的转变:
情感破冰:从最初的激烈抗拒(摔门而出)到主动表达感谢,是情感壁垒被撬动的关键信号。
行为参与:自愿加入清扫工作,是接纳外界善意、尝试融入群体的重要一步。
社交萌芽:在后续活动中开始“慢慢说话”,尝试与志愿者进行简单交流,封闭状态出现明显松动。
信任建立:活动结束时,小腾主动拥抱了几位志愿者,这一肢体语言无声却强有力地宣告了初步信任关系的建立。
心理赋能:整洁有序的环境本身即是一种心理暗示,传递出被尊重、被珍视的信息,有助于缓解小腾的焦虑和自卑感。志愿者的实际行动(而非空洞说教)和持续陪伴,让他感受到真诚的关怀。
四、总结与启示
小腾案例是滕州市民政局联动高校志愿力量精准帮扶困境儿童的一次生动实践,它清晰地印证了:
1. 环境即疗愈:物理空间的脏乱无序往往是心灵困境的外在投射。通过环境改造传递尊重与关怀,能够有效降低心理防御,成为打开心门的“钥匙”。
2.尊重与耐心是金:面对高度敏感、存在社交障碍的儿童,必须摒弃急躁和形式主义。尊重其节奏,允许其保有空间,用持续的、非侵入性的善意等待回应,如小刘的“跟随”而非“追赶”。
3.行动胜于言语:对极度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而言,志愿者“挥汗如雨”的实干行动(如用心整理书本)比任何语言都更具说服力,更能传递真诚。行动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沟通。
4.志愿者的“心理师”角色:具备一定沟通技巧和敏锐观察力的志愿者,在建立信任关系、提供情感支持方面能够发挥类似“准心理师”的重要作用,成为专业力量的有益补充。这要求加强对志愿者的基础心理知识和沟通技巧培训。
5.持续关注不可或缺:一次成功的破冰仅是开端。小腾及其家庭需要的不是“一次性关怀”,而是持续的关注与支持。民政局已将此户纳入长效帮扶机制,后续将链接更多资源,包括可能的专业心理咨询、学业辅导、定期探访等,巩固活动成果,陪伴小腾走向更开阔的未来。
小腾房间里那些重新排列整齐的书本,不仅指向一个更有序的物理空间,更象征着一个少年被温柔以待后,内心世界悄然开启的新序章。这扇被擦亮的窗,照进了阳光,也照见了希望。
编辑 | 张怀升
责编 | 王新燕
校对 | 刘 浩 赵恒飞 胡乐同
校审 | 王有成
终审 | 翟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