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界河镇紧扣时代脉搏,将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全民志愿服务作为乡村善治的重要引擎,通过创新空间再造、人才激活、项目深耕、机制保障“四轮驱动”,让文明新风吹拂薯乡沃野,更探索出一条以文明实践赋能乡村振兴、以志愿服务提升民生温度的崭新路径。
空间再造、资源盘活,构筑多维实践矩阵。界河镇摒弃传统“挂牌即建”的粗放模式,着力破解阵地“建管用”脱节难题。一方面,“变废为宝”巧盘活。系统梳理闲置校舍、厂房及村级旧办公场所等沉睡资源,注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因。郑寨村将废弃仓库改造为集理论宣讲、农技培训、文化展演于一体的综合实践站,既留住了乡愁记忆,又赋予其服务群众的新使命。另一方面,“串珠成链”强联动。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中枢,有机串联起12个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村级实践站,并深度嵌入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农家书屋、文体广场等公共服务节点,形成“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同时,“云端赋能”拓维度。打造“富美薯乡”线上平台,精准对接群众“点单”,实现“指尖上”的志愿服务供需匹配。目前,全镇文明实践阵地利用率已提升67%,真正实现“大门常开、活动常态、群众常来”。
激发人才、汇聚力量,构建活力共生矩阵。着力打造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志愿服务“人才库”。先锋引领,党员责任田深耕不辍。实施“党员联户+志愿服务”行动,划定“党员责任区”,组建“助农先锋队”,在田间地头、困难家庭精准开展政策宣讲、技术帮扶、矛盾调解等常态化服务,让党旗在文明实践中高高飘扬。能人聚力,搭建资源库反哺桑梓。广泛吸纳本土企业家、农技专家、文化传承人等能人成立“薯乡智囊团”,开设“堂前燕”百姓讲堂、“田秀才”农技课堂,传授马铃薯高产栽培、电商营销等致富经,实现智慧与乡情的有效回流。青春赋能,未来主力军茁壮成长。依托中小学实践基地,组建“薯苗”青少年志愿服务队,开展“美丽界河我创建”“为老为小送温暖”等主题实践,在服务中培育时代新人。目前全镇登记志愿者达3800余人。
项目深耕、精准对接,打造薯乡特色品牌。界河镇坚持“群众在哪里,服务就延伸到哪里”,精心培育具有浓郁薯乡特色的服务品牌。聚焦产业兴旺,“薯光行动”赋能发展。围绕马铃薯主导产业,组织农技专家志愿者开展“科技壮苗”、土壤改良、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全链条技术服务;培育“新农人”电商志愿团队,助力“滕州马铃薯”品牌上行,助农增收逐年攀高。聚焦民生关切,“朝夕守护”传递温情。针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打造“幸福食堂”助餐、“爱心义剪”入户、“四点半课堂”托管、“银龄数字课堂”等小而精项目,幸福楼村“幸福食堂”为30余名高龄、独居老人解决就餐难题,并延伸“一键呼叫”应急服务,成为暖心工程。聚焦文化惠民,“薯乡文韵”浸润心田。深入挖掘鲁班工匠文化、马铃薯农耕文化,组织乡土文艺志愿者、老兵俱乐部创排柳琴戏《薯乡新曲》、快板《移风易俗树新风》等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年均开展“我们的节日”、乡村晚会、非遗展示等活动170余场次,让文明乡风滋养心田。
机制护航、激励保障,激活长效内生动力。为确保文明实践与志愿服务行稳致远,界河镇着力构建可持续的运行保障机制。首创“薯乡文明币”积分激励体系。量化志愿服务时长与成效,1小时服务=1个文明币,可在指定超市、卫生室、农资店兑换生活用品、基础医疗服务或农资优惠,极大提升群众参与积极性与荣誉感。深化“志愿星级评定”荣誉机制。每年评选表彰星级志愿者、优秀志愿服务组织及项目,事迹在镇村光荣榜、线上平台广泛宣传,营造“我志愿、我光荣”的浓厚氛围。构建“社会资源协同”支持网络。积极引导本地企业、合作社、个体工商户通过捐赠物资、设立专项基金、提供优惠服务等方式反哺志愿服务事业,形成“好人好报、德者有得”的良性循环。
唯有将文明实践的根深扎于乡土、服务于民生,以志愿精神凝聚万千人心,方能在薯香弥漫的沃土上绽放出最绚丽的文明之花。界河镇以“空间再造”激活存量、以“人才矩阵”汇聚众智、以“薯乡项目”精准滴灌、以“文明积分”长效激励的融合路径,为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可复制、能推广的“界河方案”。
编辑 | 刘永基(界河镇信息调研员)
责编 | 耿 军(界河镇民政事务岗主管)
校对 | 刘 浩 赵恒飞 胡乐同
校审 | 王有成
终审 | 翟华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