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提升公共服务 共建善城家园”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滕州市“兜牢民生保障 增进群众福祉”社会帮扶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翟华栋 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李秋元 市残联党组成员、副理事长
杨 勇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王有成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石华伟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综合服务中心主任
主持人
刁文鑫 市委宣传部新闻工作室副主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绘制了宏伟蓝图,也为社会帮扶工作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社会帮扶,一直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举措。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整合各方资源,不断探索创新帮扶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以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救助帮扶为基石,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线
今年以来,我市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等救助标准平均提高7%,累计发放低保金、特困人员供养金1.79亿元,惠及困难群众2.9万人;实施“救急难”临时救助266人次,发放救助金80余万元;累计认定因病致贫重病患者285人次;开展低收入人口常态化监测,累计核实预警信息7513人次,其中356人纳入救助范围;稳步推进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政府购买照护服务项目,累计开展居家照护服务15.55万次、人文性关怀服务360余次,服务时长13.06万小时惠及全市5500余名特困人员。持续擦亮“滕阳暖心窝”救助品牌,开展救助管理站“开放日”“夏季送清凉”等救助活动160余次,救治救助流浪乞讨人员95人次,维护流浪未成年人权益4人次,平安护送返乡人员62人次。我市成功创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和“全国救助管理区域性中心”试点城市。
二、以健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为抓手,提升全市老龄人员幸福感
我市大力推进社区、居家、机构相结合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已达112家,养老床位8960张;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用房实现“四个同步”,全市已完成移交18处,新建小区配建率100%,“十五分钟生活响应圈”积极推进;深化公办养老机构改革,“县办县管”、“1+4+N”特困人员供养新格局迈出新步伐。建设医养联合体10家、幸福食堂100处,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1721户,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分级、分类探访关爱2.3万人,为1100名经济困难老年人开展居家上门服务,积极探索“五床联动”、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投资13亿元建设光大善国之家、山东静颐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和幸福家园医养结合项目。举办养老护理员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班、幸福食堂膳食营养培训班、养老护理员内训师资示范培训班等。2024年上半年,我市享受高龄补贴人数共计49272人,发放资金747万余元。7月23日,滕州市被列入2024年全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行动项目示范县之一,奖励资金1000万元。
三、以提升儿童福利服务水平为目标,推动未保工作更加高效发展
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费提高到每人每月1882元,同比提高4.5%,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费提高到每人每月1332元,同比提高6.5%,共保障孤困儿童1283人,累计发放基本生活费1259.1万元。加固“助学工程”,开展“护佑健康”行动,共为36名孤儿发放福彩助学金23.36万元,为1240名孤困儿童缴纳保费6.2万元。积极推进“护童成长”项目。印发《滕州市“护童成长”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引入2家社会组织作为项目实施专业力量,召开滕州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监测摸排统计分析工作推进会议。联系引进上海德达医院推行0-18岁先心病免费筛查治疗工程。紧紧围绕“心滕你”未成年人保护品牌,新增羊庄镇“乐羊羊”快乐成长营、姜屯镇正德快乐成长营。今年,滕州市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列为“护童成长”项目试点县,奖补资金100万元;被民政部列入困境儿童关爱服务重点支持工作试点县,奖补资金400万元。
四、以社会事务规范惠民为依托,提升社会帮扶工作成效覆盖面
为全市29582名残疾人发放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共计4598.3万元;为388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了社区康复服务。积极开展“善城暖冬”“端午粽飘香 心手护夕阳”“爱心助考”等系列活动110余次,累计服务困难群众6.2万余人。依法依规办理婚姻登记,2024年以来共受理、办结婚姻登记业务12492件,婚姻登记合格率100%,为4000余对离婚当事人开展矛盾劝和调解和法律咨询服务,劝和率33.8%。滕州市被列为“全国殡葬改革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县”、被省民政厅列为“礼安齐鲁丧俗改革试点县”和“婚俗改革试点县”。
五、以扶残惠残项目为支点,推动残疾人帮扶服务再上新水平
积极实施惠残项目。今年以来,对439名残疾儿童开展康复救助,购置1000个安全应急包向残疾儿童免费发放,发放各类辅助器具共计606件,开展精神病患者免费查体166人;在镇(街道)举办5期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培训残疾人229人;开展残疾人居家托养服务100人。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向基层残疾人服务领域扩面延伸。通过整合业务系统、再造办理流程、畅通数据共享,将多个关联的残疾人服务“单项事”整合为“一件事”集成办理,实现了“窗口办”“网上办”“掌上办”,切实解决群众办成“一件事”在不同部门间“多次跑、多窗办”等问题,让优化政务服务的“软环境”转化为推动创新发展的“硬实力”。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社会帮扶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帮扶机制,拓宽帮扶渠道,创新帮扶方式,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社会帮扶行动中来,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石华伟:今年以来,为更好满足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我局积极开展社会救助质效提升行动,多措并举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线。
一是落实政策,扩大救助范围。落实重残“单人保”政策,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可以参照“单人户”提出低保申请,符合条件的按规定纳入低保范围。全面落实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确保外地来滕务工人员、省外户籍人员“急难”困境得到解决,最大限度发挥临时救助“救急难”作用。完善“一事一议”临时救助制度,对居民出现重大生活困难的,通过临时救助“一事一议”的方式适度提高救助额度。今年1-8月份实施临时救助266人次,发放救助金80.4万元;今年1-8月份新增各类救助对象2763人。
二是加强培训,提升经办能力。多次组织召开社会救助从业人员救助政策培训会,利用AI数字人播报、Flash动画、思维导图和PPT等新颖形式,对社会救助政策进行解读,帮助社会救助工作人员增强政策把握能力,提升社会救助工作人员服务能力。目前已开展社会救助政策培训4次,累计培训200余人次。
三是强化宣传,推动政策找人。开展“困难群众救助·集中帮办日”主题活动,将社会救助受理咨询窗口由服务大厅搬到村居、集市,通过政策宣传、集中帮办,推动形成温暖、高效、便民的救助服务模式;建设了鲍沟镇、级索镇救助文化一条街,西岗镇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文化广场等8个基层示范样板点,通过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方式,加强社会救助政策的宣传,进一步提升群众政策知晓率。制作社会救助政策动画短视频,利用手机等移动端载体,让救助政策传送到广大群众身边。
四是数据赋能,助力精准识别。积极抓好低收入人口经济核对工作,通过部门数据共享,运用大数据精准核查申请人家庭车辆、房产、公积金等信息。依托山东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通过大数据比对,将比对出的未纳入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范围的重残人员、个人自负医疗费用2万元以上的目标群众等群体反馈至镇(街道)逐一入户排查,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及时纳入救助帮扶范围。今年已累计核实动态监测预警信息7513条,将356人纳入救助范围,让民生兜底保障更有力度、更有温度。
王有成:这位记者朋友所说的困难儿童,就是我们民政部门重点救助的3类孤困儿童,主要包括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重点困境儿童。为保障我市孤困儿童健康成长,市民政局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发放生活保障金。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重点困境儿童分别按照每人每月1882元和1332元的标准及时足额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
二是落实“护佑健康”孤困儿童大病保险。为我市三类儿童购买意外身故、残疾、医疗、住院和30种重大疾病、10种轻度疾病保险。
三是免费办理居民医疗保险。对国家规定的12种重大疾病提供保险保全服务,确保“三类儿童”病有所医。
四是实施“孤儿医疗康复明天计划”项目。对未满18周岁孤儿和年满 18 周岁后仍在校就读的孤儿,每两年组织1次体检,建立健全孤儿健康档案,切实做好孤儿健康保障工作。
五是开展“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对符合条件的中专以上在读孤困儿童,按照每人每学年1万元的标准发放助学金。
李秋元:残疾人证作为认定残疾人及残疾类别、等级的合法证件,是残疾人依法享有国家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重要依据。残疾人证办理工作是残联的一项基础业务工作,也是至关重要的第一道关口。按照《山东省残疾人证管理办法(试行)》(鲁残联发〔2018〕21号)文件规定,残疾类别和残疾等级由医疗卫生部门评定,县级残联负责残疾人证的申办受理、核发管理等工作。残疾人证办理程序有以下四步:
第一步,未持有残疾证的申请人或监护人携带身份证、户口本、相关病例、诊断证明,向镇街残联窗口提出办证申请,如实填写申请表。
第二步,镇街残联窗口审核申请信息及相关材料后,告知申请人持申请表、评定表到由市卫健局和市残联指定医疗机构进行残疾评定。
第三步,鉴定合格后,申请人将申请表、评定表、五张白底二寸免冠彩照送回镇街残联窗口。镇街残联需对申请人的评定结果进行公示。
第四步,公示五个工作日无异议后,县级残联经审核符合规定的,打印制作残疾人证并盖章。镇街残联领回后,发放给申请人。
王有成:为推动我市养老事业高质量发展,市民政局聚焦破解老年人“做饭愁、吃饭难”的养老问题,把加快推进助老食堂发展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积极应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发展趋势。
一是政策引领,多方筹资。市政府研究出台了《滕州市推进幸福食堂建设的实施方案》,给予每处食堂8万元左右建设运营补助。市慈善总会设立280万元的幸福食堂建设运营扶助项目,为全市幸福食堂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是科学选址,精心布局。充分征求老年人就餐意愿,优先选择经济基础较好的村居,依托农村幸福院、村公办场所等设施改造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运营幸福食堂100处,每天就餐老人3000余名,惠及群众6万余人。
三是加强监管,规范运营。推动幸福食堂标识、编号、设备、套餐、数据平台“五统一”以及食品经营许可证、餐品价格、优惠政策等“六公示”。将全市幸福食堂纳入综合监管平台,常态化开展督导检查和服务评估,组织食品安全膳食营养培训,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以推进幸福食堂建设为支点,撬动全市养老服务短板,形成互惠性助餐服务的新模式、新风尚,在全省叫响“孝善滕州·幸福味道”的老年助餐服务品牌。
杨勇: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残联、民政多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发力、密切配合。市民政局主要从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和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两个方面做好残疾人福利保障工作。
一是持续做好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工作。建立健全以数据比对方式为主、每月复核一次的定期核对机制,实现两项补贴资格认定动态管理,确保补贴应享尽享、应退则退、精准发放。目前,为全市29582名残疾人发放“两项”补贴共计4598.3万元。
二是扎实推进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举办了首期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从业人员能力提升培训班,培训从业人员130余人。同时,投入84万元购买4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为388名服务对象提供了康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