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安全邮箱登录 | 政务服务门户登录 | 
繁体中文 | 无障碍浏览 |  长者版 | 关注我们 :
您的位置:首页 > 本市动态 > 政府机关 > 民政局

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长刘连安:弘扬地名文化 厚植文明沃土

时间:2024-08-13 来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地名有文化、有历史,要把历史文化传承保护放在更重要位置。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做好地名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自觉站在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地名文化,努力创造更加辉煌的中华地名文化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优秀地名文化蕴含丰富民族智慧

      地名是文化化石,其中积淀了最深沉、最为社会公认、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共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造就了举世无双的灿烂地名文化。我们从神州大地的万千地名中不仅能看到壮丽山河多姿多彩的地形地貌、生态景观,还能体味到恒久流传的思想观念、精神追求。
      第一,地名中体现的科学精神。与人名、机构名等其他专有名词相比,地名的最大特点是突出体现人与地理环境的密切联系。人们为地理实体取名时,会力图以最简短的词语,尽量准确地描述当地的地理特征,在人、地之间建立起牢固联系。地名的出现和逐步增多,与先民探索自然、改造自然的脚步相伴,体现着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水平。大量地名正是这方面的典范。例如,黄河、白河、红河、黑龙江,这些五彩地名准确抓住了“颜色”这个突出特点,让我们脑海中马上浮现出河水奔涌的画面;五台山五峰耸立,九华山九峰如莲花,五指山五峰崷萃俨若仙掌,这些地名聚焦“形状”这个特点,形象地勾勒出巍峨高山的地形特征。随着时间的流逝,地貌、景观、物产都会发生变化,而地名一般会长期沿用,从而使地名成为窥见久远历史时期当地特征的重要线索。例如,河南省简称“豫”,为象、邑二字合文。远古时期这里河流纵横,森林丰茂,适宜野象生存。“豫”这个地名为我们了解这里气候的变迁提供了宝贵线索。
      第二,地名中呈现的宇宙观、天下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天人合一理念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很多地名也生动反映了这一理念。有的地名将地理实体与日月星辰联系起来。例如,浙江天台山,据《读史方舆纪要》,此地“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牛斗之分,上应台星,故曰天台”,此山被认为对应天上的三台星;浙江的金华则被古人认为地处金星与婺女两星争华之处而得名。有些地名记录的是人地和谐共生的关系。例如,浙江的嘉善县之名寓意此地是“地嘉人善,人杰地灵”的宝地;德清县之名取自老子《道德经》中的“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在中华文明史上,协和万邦的理念一脉相承,集中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天下观。很多地名生动反映了先民的天下观。例如,山西的大同寓意“天下大同”,云南的大理则表达对“大治大理,富国兴邦”的期盼。
      第三,地名中讲述的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内涵丰富。很多地名生动反映了先民的社会观。例如,安徽的宁国市之名取自《周易》“保合大和,乃利贞。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寓意在和谐环境下才能邦宁国泰,长治久安。山西的和顺县之名寓意“和睦顺从”,语出《周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四川攀枝花的仁和区取“仁义相待,和睦相处”之意。人心和善是中国人精神领域的特质禀赋,彰显着中国人道德观的风格和气派。很多地名生动反映了先民的道德观。例如,黑龙江五常市得名自儒家倡导的道德准则仁、义、礼、智、信;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之名的含义是“崇尚礼义”;湖北的孝感、浙江的义乌之名都来自当地感天动地的“孝”文化。
      第四,地名中彰显的家国情怀。中华民族热爱和平,渴望安定,但和平必须以强大实力为后盾。正如《孙子兵法》所讲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中华民族对于为国家、民族浴血奋战的勇士总是铭记在心、无比崇敬,这在地名中留下深深的印记。例如,甘肃的武威记录的是汉骠骑将军霍去病千里出征击败匈奴,军威到达河西的壮举。河北的黄骅市、黑龙江的尚志市等地名,为抗日英雄树立起永远的丰碑。
      第五,地名中展现的辛勤劳作、日常生活。地名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很多地名源自当地特色物产、产业,记录的是百姓的生产劳作、辛勤耕耘,描绘出先民以勤劳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图景。例如,北京的牛街一名源自那里远近闻名的牛肉产业;花乡“为京师养花之所”;白纸坊一名则是因为自明、清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北京造纸作坊大多集中于此地。
弘扬优秀地名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作为具有文化色彩的专有名词,地名脱胎于民族文化、地域文化,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审美观。早期社会文化普及率低,缺乏明确、统一的命名规则,大量自发产生的地名具有随意性、偶然性。社会文明越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值越高,对高质量地名环境的追求热情就会越高涨,地名的用字、寓意都应十分考究。但是,一些地名文化品位不高、导向不正的现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地名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情”和“梦”。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璀璨民族文化的景仰,有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们要通过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引导全社会回望文明源头,体悟千年传承的中国智慧,为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取得长足发展,传承、保护优秀地名文化逐渐成为社会共识。
      第一,加强制度创新,地名文化建设体制机制不断完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1年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明确将地名文化遗产纳入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要求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地名文化遗产。2022年,国务院修订出台的《地名管理条例》把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作为重要立法目的之一,并将“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作为地名管理的重要原则,规定“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体现中华历史文脉的地名,一般不得更名”。条例还设立地名文化保护专章,要求各级政府加强地名文化公益宣传,组织研究、传承地名文化,加强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上述重要规定为全面提升我国地名文化建设质量提供了遵循。
      第二,精心谋划部署,地名文化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2012年,民政部印发《关于加强地名文化建设的意见》,从做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加强新生地名文化建设等8个方面进行部署,全面加强地名文化建设。此后,民政部组织制定《全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地名文化遗产认定、跟踪监管等一系列保护机制不断健全。
      第三,深入调查研究,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初步建立。从2017年起,各级地名行政主管部门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深入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共调查梳理地名文化遗产2.7万余个。在此基础上,扎实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和保护。近年来,民政部认定“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99个,浙江、安徽等地发布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内蒙古、广西等地建立市、县层面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初步建立。
      第四,做好命名管理,新生地名的文化品位显著提升。各级政府部门在地名命名中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地名的文化内涵不断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政部联合有关部门报批命名了海底、南极地名约1.4万个,选用了一大批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词术语。仅2021年,在民政部的统一指导下,各地使用具有历史文化内涵、体现时代特征和价值取向的名词,命名了6632个(条)新建成的城乡道路、小区等。很多城市还在新建道路、街区命名时恢复使用了老地名。
      第五,打造响亮品牌,地名文化影响力日益扩大。一是《中国地名大会》成功举办。2019年至2023年,民政部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摄制了大型地名文化节目《中国地名大会》,让“地名”这一文化元素第一次有规模、成体系、有深度地通过一档文化综艺节目得到展现。节目得到各方高度评价,累计覆盖全国电视观众突破11亿人次,节目题材被选为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带动形成了经久不衰的“地名文化热”。二是地名文化宣传活动广泛开展。地名文化图书出版空前繁荣。各地积极制作专题纪录片、微视频等地名文化产品,极大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2021年,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政部组织开展红色地名文化宣传、征集活动共约9500场,参加人数达646.5万人次。三是创新地名文化展示、传播形式。各地纷纷以设立地名文化标牌、碑碣、牌坊、文化墙、雕塑等多种方式,向群众介绍街道、村庄等地名文化。

进一步做好地名文化建设工作的思路建议

      尽管我们在弘扬优秀地名文化工作中已经取得积极进展,但是,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美好地名环境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力进一步做好地名文化建设工作,让弘扬地名文化的观念更加深入百姓心中。
      第一,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内涵价值的挖掘,讲好中国地名故事。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地名普查资料的基础上,组织社会各界参与地名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挖掘地名文化内涵,揭示其在中华文明宝库中的重要作用,为地名文化的宣传、保护打牢学术根基。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逐步完善适合我国国情、指导作用强的地名文化建设理论体系,提供更为坚实的理论指引。在《中国地名大会》等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紧密结合社会传播规律,推出更有社会影响力的地名文化宣传精品,并采取切实措施推动地名文化产品跨出国门,向世界讲好中国地名故事。
      第二,进一步加快落实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制度,将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融入城乡建设实践。在“千年古县”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将《地名管理条例》规定的地名文化保护各项举措落地见效。以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制度为抓手,尽快将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的各项措施融入城乡建设实践,进一步增强《地名管理条例》中关于地名文化各项规定的刚性约束作用。
      第三,积极推动地名文化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在《中国地名大会》节目题材被选为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并引发社会对地名文化普遍关注的好经验基础上,积极推动将更多地名文化知识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教育部门共同推动在全国的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中增加地名文化教育内容。鼓励各地在乡土文化课程、乡土文化教材中增加地名文化知识的比重。
      第四,持续推动各地将地名文化送到群众身边。总结各地通过墙、牌、匾、公交车拉手、社区大屏幕等作为载体,因地制宜开展地名文化宣传的成功经验,并在全国推广,提高可见度,让地名文化走到群众身边,更加深入人心。
      第五,推广智慧地名标志,让地名文化搭上智慧化快车。在各地积极推广智慧化地名标志的基础上,将地名文化纳入智慧化地名标志链接内容,发挥地名标志数量优势,为群众用手机扫一扫、点一点、拍一拍就能看到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地名文化内容提供便利。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4年7月下刊

作者:刘连安(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副所长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00-2018 Tengzhou China.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滕州市委、滕州市人民政府版权所有 鲁ICP备12014628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3704810032
主办:滕州市大数据中心 Tel:0632-5888998 E-mail:tzxxh638@zz.shandong.cn
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 鲁公网安备 370481020000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