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一压一,竹篾穿梭!”在善南街道清华园社区文化书院里,二十余名青少年化身“非遗小匠人”,正全神贯注地将“中国梦”“我爱祖国”等红色主题编织进竹编画框,指尖流转的不仅是竹篾的经纬,更是红色基因与非遗文化的奇妙碰撞。
近年来,善南街道精准把握文化书院这一基层文化阵地枢纽,将非遗传承作为深化社区文明实践的“小切口”,精心打磨“邂逅非遗”品牌,孵化出多个社区特色非遗子品牌,通过多维布局,让束之高阁的古老技艺走下“神坛”,化作街头巷尾的欢声笑语,成为社区最鲜活的文化风景线!
节日赋能:打造非遗传承特色品牌
走进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三八节”非遗扎染课堂热闹非凡。居民们围坐在一起,将白色布料尽情折叠、捆扎,再浸入五彩斑斓的燃料。当布料被缓缓展开,晕染出的独特图案让大家惊喜连连,大家互相展示、交流,欢乐的氛围里满是对非遗技艺的赞叹。端午节剪纸课堂上,剪刀与红纸的沙沙声交织成曲,居民们在动手实践中感受非遗魅力……
街道以"匠心聚•邂逅非遗"非遗工坊为核心,结合各社区自身特点及居民需求,构建"1+N"品牌矩阵,推出“匠心聚•艺韵清华”、“匠心聚•邻里艺栈”等子品牌。同时,巧妙利用“我们的节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月”等节点举办特色非遗活动,通过社区的参与和互动,使非遗展示从单向传播转变为沉浸式体验,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可持续发展,让文化社区更具文化底蕴。
多维课堂:构建代际传承生态链
通过建立“校社联动”机制,在辖区学校设立非遗实践基地。活字印刷体验课上,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挑选字模,排列组合成诗词文章,再均匀刷墨、铺上宣纸,轻轻按压。随着宣纸缓缓揭开,那些古朴的文字跃然纸上,孩子们兴奋地捧着自己的 “印刷” 作品,指尖触摸的是历史的厚重与中华文化的底蕴……
街道充分发挥辖区学校、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优势,通过非遗进学校,培养“传承种子会员”,带动更多“文化小使者”从非遗的体验者转变为传播者,通过长期浸润,部分“文化小使者” 成为非遗的“潜在传承人”,这种阶梯式培养模式既实现了技艺的代际传递,更通过青少年独特的创意视角,让文化根脉在代际传递中焕发活力。当小使者们将剪纸作品带回家中展示,当潜在传承人在社区讲解非遗技艺,非遗传承便自然形成了“校园播种、社区生根、家庭开花”的生态闭环,使古老技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脉络。
多元融合:创新社区文化供给模式
“传艺课堂 + 手作社交”模式为社区注入新活力。下班后、周末时,书院总是人气满满。居民们跟着非遗大师学习编织、雕刻、扎染等技艺,在一针一线、一雕一刻中,不仅 get 新技能,更结交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围坐创作,分享生活点滴,欢声笑语中,非遗悄然走进心田,许多“非遗小白” 逐渐成长为 “传承达人”,甚至自发组织手作展示。
街道深入挖掘辖区资源,精选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组成专业导师团队,采取驻点授课与流动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在社区书院、文化广场等场所开展常态化非遗传承活动。通过非遗知识普及、展示展演、体验活动,特别是借助“运河大集”等平台以“摆摊”方式展示非遗技艺,让非遗融入“烟火气”,这种“专业引领+群众参与”的运作方式,让居民看得见、摸得着、能体验,使非遗获得更深厚的群众认同与喜爱,凝聚起全社区共建共享文化社区的强大合力。
如今,善南街道文化书院已成为非遗文化的 “宝藏基地”和居民们的“快乐星球”。通过非遗这个“小切口”,激活了社区文脉,实现了从 “非遗进社区”到“非遗在社区” 的深刻转变。
街道将持续深挖开拓非遗活态传承模式,整合资源,合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坚持试点带动,让非遗更深融入社区文化建设与百姓日常生活。“邂逅非遗”品牌也将不断创新升级,解锁更多新玩法,让社区的“文化景”愈发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