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琳琅满目的工艺品,各具风味的小吃,惟妙惟肖的表演……熙熙攘攘的街市承载着众生的生活面貌。千年之前,《清明上河图》以细腻笔触定格了市井繁华、民生和乐的传世图景;千年之后,在龙泉街道,一幅兼具古韵风华与现代文明的“清明上河图”正徐徐铺展。这里以墨子善文化为根脉,以城市更新为笔墨,将秩序之美、服务之暖、邻里之情、言行之雅揉进土地肌理,让文明成为可感可触的生活日常。



践行文明准则:一人到一城 言行有礼与城市底色相映
在龙泉街道,文明自觉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转化为居民日常的一言一行,成为画卷中最鲜活的笔触。路口的文明交通劝导岗上,志愿者与交警并肩值守,行人自觉遵守信号灯、车辆主动礼让斑马线,“车让人、人守规”的画面成为街头常态;商超、医院等公共场所,“一米线”前有序排队,“请”“谢谢”等文明用语随口可闻,商户诚信经营、明码标价,消费者理性维权、友善沟通,买卖之间透着和气。居民们主动践行“垃圾分类”,楼道里不再有杂物堆积,口袋公园中不见果皮纸屑;遛狗牵绳、清理粪便成为共识,宠物友好型社区氛围日益浓厚。从社区工作人员帮扶独居老人买菜上门,到“跳蚤市场”让邻里间主动分享闲置物品,从居民自发组建志愿服务队定期清理楼道卫生,到邻里间遇事搭把手、急事互体谅的默契,每一个微小的文明举动,都如涓滴细流汇聚成河,让“文明有礼”成为龙泉人最鲜明的身份标签,这也正是“乡风淳朴、邻里和睦”的当代延续。



厚植文化根脉:古韵焕新风 墨韵新风与邻里同心浸润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邻里相望、往来和睦”的社群图景,成了许多人心中的向往,而这一幕正在龙泉街道生动重现。街道以“善文化”为纽带,深耕文化浸润路径,构建“价值认同—实践参与—情感联结”的动员体系,打破“邻里不识”的困境,重建“熟人社区”。墨子书院、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睦邻会客厅等阵地联动,“一室多用”的空间里,白天是老人的书法课堂,傍晚是青年的自习教室,周末是家庭的“亲子读书会”。退休教师化身合唱团“主理人”,非遗传承人变身社区活动“策展人”,萌娃当上“读书公司”“小董事”,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20余个社群跨界联动,让兴趣相投的人们深度互动。“泉响增信”宣讲队传递新风尚,“志愿服务+美德信用积分”模式激发参与热情,重阳“百叟宴”、端午包粽等活动让传统节日焕发新生,“远亲不如近邻”的温情在高频互动中重新绽放,让文明在文化浸润中代代相传。



雕琢城市空间:细节到全域 生态宜居与民生温度共生
“虹桥卧波、市井林立”的空间布局,藏着古人对宜居生活的追求。如今,龙泉街道延续这份智慧,以“针灸式更新”激活城市微空间,让“开窗见绿、推门入园”成为居民标配。北起解放路、南至青啤大道的3.5公里绿道上,20余处口袋公园串联成链,“古滕八景”主题游园融入文脉肌理,乔木与花灌相映,休闲座椅错落其间,既为城市打上“绿色补丁”,更成了居民的“家门口客厅”。摒弃“一刀切”管控,以“疏堵结合”让城市烟火气与秩序感相得益彰——网格员巡查劝导、商户自治共管,流动摊贩规范经营,主次干道畅通无阻,恰似《清明上河图》中“商旅辐辏、秩序井然”的现代演绎。墨子科技文化城集文化体验、文创艺术、商业娱乐、生活居住、健身康养为一体,“运河大集·龙泉庙会”让鲁南美食的香气与非遗手造的匠心交织,让班墨文化的底蕴与市井烟火的温情在此深度交融。特色街区既有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底蕴,又让城市空间既见“颜值”更有“温度”。



深耕民生服务:细微见真章 全龄关怀与民生烟火相融
《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城郊乡野、街道车马、河桥舟船、商铺民居,置身画中,最打动人心的就是宋朝人衣食住行的“烟火气”。街道以“民生小事”为切入点,以一刻钟为服务半径,持续完善公共设施、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社会资源,精准勾勒养老圈、托育圈、医疗圈等“圈圈相融”特色便民生活圈,将分散的服务资源“拧成一股绳”。1200平方米的社区邻里中心里,一楼社区食堂为70岁以上老人提供优惠餐食,便民服务坊免费理发、磨剪子;二楼四点半课堂、舞蹈绘画室点亮居民文化生活,让“多头跑”变成“一站办”。针对外卖小哥等新业态群体,24小时“红新驿站”提供热水、充电等服务;5处日间照料中心、2处嵌入式医养机构,让“老有所养”触手可及;青年夜校的创业沙龙、老年大学的书法戏曲、儿童绘本角的亲子时光,实现“幼有善育、青有作为、老有颐养”的全龄覆盖。
千年文脉流淌,文明薪火相传。龙泉街道将《清明上河图》中的宜居理想、民生智慧、邻里温情,转化为新时代城市文明的生动实践。这幅“新清明上河图”里,没有定格的画面,只有持续生长的美好——文明在这里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口袋公园里的惬意时光,是邻里中心的便捷服务,是转角处的主动礼让,是社群中的同心共建。龙泉街道正以治理的创新实践,让文明之美浸润市井寻常,让这幅新时代的文明画卷愈发鲜活动人。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