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龙泉街道聚焦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多元需求,以空间营造聚人气、居民共创凝人心、社群生长续活力为核心路径,通过优化社区空间场景、激活居民参与热情、构建良性社群生态,把社区打造成兼具烟火气与情感温度的生活共同体,让居民在日常联结中破解孤独,重拾“连续性的生活”。
空间营造:从功能叠加到“服务+情感”生活场景
街道摒弃单一化空间建设思路,以满足居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15分钟便民生活圈”为框架,将公共服务的公益属性与商业业态的便民属性深度绑定,让社区空间从“生存载体”升级为“生活港湾”。
盘活“边角地”“零碎空间”打造复合型邻里中心,整合老年大学、青年夜校、美德信用超市、城市书房等8类文化阵地资源,精准设置多元功能场景。阅读自习室、电影放映小院等文化空间承载精神需求;定期引入法律咨询、中医问诊等公益服务,切实回应居民多元诉求。同时,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的消费业态为补充,社区食堂突破传统刻板印象,融入人文关怀,让年轻人与长者在此共享美食、传递心意、社交互动;传统节日里更举办“包粽子比赛”“腊八免费送粥”等特色主题活动,让食堂从“吃饭场所”变为“情感枢纽”,让商业与邻里服务紧密结合,打造出既具烟火气又充满生命力的社区场域。
共创共生:从“旁观参与”到“全龄+主理”角色转变
“共创”是龙泉街道文化社区营造的核心关键词。街道打破传统社区建设中单一主体主导的模式,以多元力量融合、居民深度参与的方式,让美好社区生活实践与有情有义的故事在此不断发生。
居民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成为积极的共建者。退休教师金阿姨化身“樱心乐园”合唱团的主理人,每周组织排练,带领居民用歌声传递邻里温情;5岁的小朋友担任“读书有方公司”的“小董事”,将每日诵读过程录制成视频上传至“公司”微信群;非遗传承人成了社区活动的策展人,一场场非遗体验活动让大家在动手实践中增进交流,让非遗文化在社区落地生根……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人们,都能在社区找到独属自己的角色,成为共同规划者。每月常态开展的跳蚤市场、文明集市,更是连接邻里的温暖纽带,居民们纷纷走出自己的“小院子”,相聚在文化书院、社区广场,交换闲置物品,闲话家常琐事,分享生活点滴。邻里之间的关系从疏离变得亲密热络,社区凝聚力在一次次互动中愈发坚韧。
社群生长:从自发聚集到“商业+文化”生态闭环
街道以“善文化”为牵引,推动社群从“兴趣小圈”向“共生生态”升级,实现商业活力与文化生命力的双向赋能,让社区成为“越用越有生命力”的活态容器。
以“资源共享、服务惠民”为核心,链接共建单位、社会组织、企业商户等社会资源,构建“政企联动+全域参与”的文化服务协作模式,在文化书院内将商家、社区居民紧密围合起来形成“共创圈层”,共同推动活动内容共创。这种“商业养服务、文化聚人气”的生态模式,既守住了文化服务的公益底线,又激发了商业业态的持续活力。以“社区文化节”“社区大集”“文明集市”等泛主题活动打破圈层壁垒,推动戏曲社、合唱团、电吹管社团等20余个社群跨界联动。老艺人带教“文脉大师兄”传承非遗技艺,青年创客为传统商户注入直播运营思路,长者在夜校体验数字技术,居民在多样化体验中感受不同生活方式,实现“兴趣相投—深度互动—关系再生”的良性循环。